斑尾鹃鸠

斑尾鹃鸠

英文名:Bar-tailed Cuckoo Dove
别    名: 花斑咖追
  • 纲:鸟纲
  • 目:鸽形目
  • 科:鸠鸽科
  • 属:鹃鸠属

斑尾鹃鸠简介导读

斑尾鹃鸠
英文名:Bar-tailed Cuckoo Dove

纲目科属:
鸽形目 / Columbiformes
鸠鸽科 / Columbidae
鹃鸠属 / Macropygia Unchall

斑尾鹃鸠 / Bar-tailed Cuckoo Dove

描述:体大(38厘米)而尾长的褐色鹃鸠。背及尾满布黑色或褐色横斑。头灰,颈背呈亮蓝绿色。胸偏粉,渐至白色的臀部。雌鸟无亮绿色。背上横斑较密,尾部横斑有别于同地区的其他鹃鸠。

虹膜-黄色/浅褐色;嘴-黑色;脚-红色。

叫声:响亮的kro-uum或u-wa声,第二音节比第一音节更响更高,仅在近处可闻。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至东南亚、爪哇及巴厘岛。

分布状况:不常见,于海拔800~3000米间的山地森林。亚种tusalia为四川中部的夏候鸟、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的留鸟;minor 为留鸟,见于福建北部的武夷山、广东,于海南岛也有分布;上海有过迷鸟记录。

习性:结小群活动。疾速穿越树冠层。落地时尾上举。

俗名:花斑咖追

分布于克什米尔、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柬埔寨、中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 中国分布于华南一带,北抵四川宝兴及福建西北部,西抵云南,南至海南岛。
斑尾鹃鸠体色与其他鸠鸽类的绿色或灰色不同,雄鸟的前额、眼先、颊、颏和喉皮黄色,微沾紫色,头顶、后颈和颈侧绿紫色而具金属光泽;上体余部,包括翅上小覆羽、中覆羽及数枚内侧飞羽黑褐色,密被以棕栗色细横斑。其余翅覆羽和飞羽暗褐色。中央尾羽与背同色,亦为黑褐色而杂以棕栗色横斑,外侧尾羽暗灰色而具黑色次端斑。上胸红铜色,具绿色光泽,下胸较浅淡。腹棕白色,尾下覆羽棕色。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上体少光泽,头顶与胸具黑褐色细横斑。尾羽较鸽类为长。 虹膜蓝色,外圈粉红色,嘴黑色。跗蹠和趾暗紫红色,爪角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60-220克,♀165-230克;体长♂333-371毫米,♀324-410毫米;嘴峰♂14-16毫米,♀15-22毫米;翅♂166-184毫米,♀168-183毫米;尾♂158-185毫米,♀149-201毫米;♂跗蹠20-24毫米,♀17-27毫米。(注:♂雄性;♀雌性)
留鸟,部分游荡。通常成对活动,偶尔单只,很少成群活动。落地时尾上举。行动从容,不甚怕人,见人后并不立刻飞走,总要停留对视片刻才起飞。叫声低沉似“coo-um-coo-um”声。 主要以榕树果实和其他植物浆果、种子、草子为食,有时也吃稻谷等农作物。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