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蹼鹬

半蹼鹬

英文名:Asian Dowitcher
别    名: 锥嘴塍鹬、半蹼沙锥、亚洲半蹼鹬
  • 纲:鸟纲
  • 目:鹳形目
  • 科:丘鹬科
  • 属:半蹼鹬属

半蹼鹬简介导读

半蹼鹬
英文名:Asian Dowitcher

纲目科属:
鹳形目 / Ciconiiformes
丘鹬科 / Scolopacidae
半蹼鹬属 / Limnodromus Semipalmatus

半蹼鹬 / Asian Dowitcher

描述:体大(35厘米)的灰色鹬。嘴长且直,背灰色,腰、下背及尾白色具黑色细横纹,下体色浅,胸皮黄褐色。与塍鹬区别在体型较小,嘴形直而全黑,嘴端显膨胀。较其他半蹼鹬体型为大,腿色深,飞行时背色较深。

虹膜-褐色;嘴-黑色;腿-近黑。

叫声:哀怨的啼叫chep chep,偶尔发出细弱的哀叫miau。

分布范围:繁殖于俄罗斯南部及西伯利亚东南部、蒙古、中国东北;过境鸟见于印度次大陆东部、东南亚、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至澳大利亚北部。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繁殖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地区、吉林向海及内蒙古东部呼伦池。迁徙经过华东及华南。

习性:栖于沿海滩涂。进食习性特别,径直朝前行走,每走一步把嘴扎入泥土找食,动作机械如电动玩具。

分布于澳大利亚、孟加拉共和国、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香港、印度、印尼、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马来西亚、蒙古、缅甸、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台湾、泰国、东帝汶、乌兹别克斯坦、越南。 旅鸟:肯尼亚、斯里兰卡、也门。 在中国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迁徙期间经过吉林、河北、长江中下游,一直到福建、广东和香港。偶尔路过台湾。
半蹼鹬夏羽头、颈棕红色,贯眼纹黑色,一直延伸到眼先。从前额至头顶有密集的黑色纵纹,在两侧形成一条棕红色眉纹;后颈具黑色纵纹;翕棕红色,羽毛具宽的。黑色中央纵斑。肩羽、内侧次级飞羽和小覆羽具灰色羽缘;下背和腰白色,具黑色中央纹;尾上覆羽具黑白相间横斑;较长的尾上覆羽缀有棕色。尾具黑褐色和白色相间横斑。末端褐色横斑宽而模糊。翅上小覆羽黑褐色;其余覆羽灰褐色,具白色羽缘;飞羽褐色,羽轴白色。外侧5枚初级飞羽内侧具长的白色楔形斑,往内侧两侧皆有;外侧次级飞羽灰褐色,具宽的白色羽缘;下体棕红色,两胁前部微具黑色横斑;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具少许黑褐色横斑。 冬羽上体暗灰褐色,具白色羽缘;尤以中覆羽和大覆羽上较明显。下体白色。头侧、颏、喉、颈、胸和两胁具黑褐色斑点、下胸、两胁和尾下覆羽具黑褐色横斑。 虹膜黑褐色。嘴黑色,尖端稍膨大。脚和趾黑褐色,前三趾间基部具蹼,尤以中趾和外趾间蹼较大。跗跖前面具盾状鳞,后面具网状鳞。 大小量度:体重雄性168~194克,雌性165~245克,体长雄性310~341毫米,雌性330~360毫米;嘴峰雄性81~88毫米,雌性79~88毫米,翅雄性178~184毫米,雌性174~188毫米;尾雄性60~65毫米,雌性60~67毫米;跗跖347~54毫米,雌性46~54毫米。
主要栖息于湖泊、河流及沿海岸边草地和沼泽地上。冬季主要在海岸潮涧地带和河口沙洲。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性胆小而机警。 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蠕虫和软体动物为食。常在湖边、河岸、水塘沼泽和海边潮涧地带沙滩和泥地上觅食。常频繁地将嘴插入泥中直至嘴基。 半蹼鹬中国为夏候鸟和旅鸟。春季于3~5月,秋季于8~10月经过中国。常呈小群迁徙。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