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脸琵鹭

黑脸琵鹭

英文名:Black-faced Spoonbill
别    名: 匙嘴鹭 哈日其来太-哈勒 黑面琵鹭 琵琶嘴鹭 小琵鹭、黑面鹭、黑琵鹭、琵琶嘴鹭,俗称饭匙鸟、黑面勺嘴 黑琵
  • 纲:鸟纲
  • 目:鹳形目
  • 科:鹮科
  • 属:琵鹭属

黑脸琵鹭简介导读

黑脸琵鹭
英文名:Black-faced Spoonbill

纲目科属:
鹳形目 / Ciconiiformes
鹮科 / Threskiornithidae
琵鹭属 / Platalea Minor

黑脸琵鹭 / Black-faced Spoonbill

描述:体略大(76厘米)的白色琵鹭。长长的嘴灰黑色而形似琵琶。似冬季的白琵鹭但嘴全灰,脸部裸露皮肤黑色且少扩展。

虹膜-褐色;嘴-深灰色;腿及脚-黑色。

叫声:繁殖期外寂静无声。

分布范围:繁殖在朝鲜岛屿,中国东北可能有繁殖地尚未被发现。冬季至中国台湾及南部、越南北部,过去曾在菲律宾越冬。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种群数量越来越少。迁徙时见于中国东北,于近辽东半岛东侧的小岛上近期有繁殖记录。春季在内蒙古东部曾有记录。冬季南迁至江西、贵州、福建、广东及海南岛。世界上仅存600余只,多数在台湾及香港越冬。

习性:同白琵鹭。

俗名:匙嘴鹭 哈日其来太-哈勒 黑面琵鹭 琵琶嘴鹭

世界 繁殖地:俄罗斯(东亚区)、朝鲜和韩国。 非繁殖地:柬埔寨、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日本、菲律宾、泰国和越南。 留鸟:中国。 季节性不确定:文莱。 中国 繁殖于中国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冬季迁徙至中国南部。 迁徙时见于中国辽东半岛,在辽东半岛东侧的小岛上有繁殖记录。春季在内蒙古东部曾有记录。冬季南迁至江西、贵州、福建、广东、香港,海南岛及台湾。
黑脸琵鹭是中型涉禽,嘴长而直,黑色,上下扁平,先端扩大成匙状。脚较长,黑色,胫下部裸出。额、喉、脸、眼周和眼先全为黑色,且与嘴之黑色融为一体。其余全身白色,繁殖期间头后枕部有长而呈发丝状的黄色冠羽,前颈下部有黄色颈圈。通体白色,嘴基、额、脸、眼线、眼周,往下一直到喉全裸露无羽,黑色。嘴长而直,上下扁平,先端扩大成匙状,黑色,且和头前部黑色连为一体。繁殖期间头后枕部有长而呈发丝状的金黄色冠羽,前颈下面和上胸有一条宽的黄色颈环;非繁殖期冠羽较短,不为黄色,前颈下部亦无黄色颈环。 虹膜深红色或血红色,嘴和脚黑色。幼鸟似成鸟冬羽,但嘴为暗红褐色,初级飞羽外缘端部黑色。 大小量度:体长600-780毫米;嘴峰163-185毫米;翅338-371毫米;尾102-113毫米;跗蹠108-133毫米。
迁徙 春季3-4月到达繁殖地,10-11月离开繁殖地前往越冬地。 在福建部分终年留居,不迁徙。 活动 常单独或呈小群在海边潮间地带及红树林和内陆水域岸边浅水处活动。性沉着机警,人难于接近。一般栖息于内陆湖泊、水塘、河口、芦苇沼泽、水稻田以及沿海岛屿和海滨沼泽地带等湿地环境。它们喜欢群居,每群为三四只到十几只不等,更多的时候是与大白鹭、小白鹭、苍鹭、白琵鹭、白鹮等涉禽混杂在一起。它们的性情比较安静,常常悠闲地在海边潮间带、红树林以及咸淡水交汇的基围(即虾塘)及滩涂上觅食,中午前后栖息在虾塘的土堤上或稀疏的红树林中。飞行时姿态优美而平缓,颈部和腿部伸直,有节奏地缓慢拍打着翅膀。并且它们的性情温顺,不太好斗,从不主动攻击其他鸟类。 食性 主要以小鱼、虾、蟹、昆虫、昆虫幼虫以及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为食。单独或成小群觅食。觅食活动主要在白天,多在水边浅水处觅食。觅食的方法通常是用小铲子一样的长喙插进水中,半张着嘴,在浅水一边中涉水前进一边左右晃动头部扫荡,通过触觉捕捉到水底层的鱼、虾、蟹、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水生植物等各种生物,捕到后就把长喙提到水面外边,将食物吞吃。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