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额燕鸥

白额燕鸥

英文名:Little Tern
别    名: 贼鸥_猎鸥_南美大贼鸥_南极大贼鸥 北贼鸥
  • 纲:鸟纲
  • 目:鹳形目
  • 科:鸥科
  • 属:燕鸥属

白额燕鸥简介导读

白额燕鸥
英文名:Little Tern

纲目科属:
鹳形目 / Ciconiiformes
鸥科 / Laridae
燕鸥属 / Sterna Albifrons

白额燕鸥 / Little Tern

描述:体小(24厘米)的浅色燕鸥。尾开叉浅。夏季:头顶、颈背及过眼线黑色,额白。冬季:头顶及颈背黑色减小至月牙形,翼前缘黑色后缘白色。幼鸟:似非繁殖期成鸟但头顶及上背具褐色杂斑,尾白而尾端褐,嘴暗淡。

虹膜-褐色;嘴-黄色具黑色嘴端(夏季)或黑色;脚-黄色。

叫声:喘息式高声尖叫。

分布范围:美国西部沿海、加勒比海、古北界西部、非洲、印度洋、印度、东亚及东南亚至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常见夏季繁殖鸟。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西部喀什地区;sinensis广泛繁殖于中国大部地区,从东北至西南及华南沿海和海南岛。内陆沿海均有繁殖。有记录迁徙时见于台湾。

习性:栖居于海边沙滩,与其他燕鸥混群。振翼快速,常作徘徊飞行,潜水方式独特,入水快,飞升也快。

种群繁殖于南北半球极地附近,诸如冰岛、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丹麦法罗群岛、苏格兰群岛及苏格兰内地。它是一种迁徙物种,通常越冬于温带和亚热带,甚至热带海洋,诸如法国大西洋沿岸和伊比利亚半岛,但幼鸟可以到达佛得角、巴西海岸和加勒比地区,小部分会到达加拿大的纽芬兰大浅滩。 原产国家和地区:阿尔及利亚、安提瓜和巴布达、奥地利、比利时、伯利兹巴巴多斯、博内尔岛、圣尤斯特歇斯和沙巴、巴西、保加利亚、加拿大、佛得角、哥伦比亚、库拉索岛、丹麦、多米尼加、埃及、法罗群岛、法国、法属圭亚那、德国、直布罗陀、格陵兰、圭亚那、冰岛、爱尔兰、意大利、利比亚、马提尼克、毛里塔尼亚、蒙特塞拉特岛、摩洛哥、荷兰、荷属安的列斯群岛、挪威、巴拿马、葡萄牙、波多黎各、俄罗斯联邦、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荷属圣马丁、斯洛伐克、西班牙、苏里南、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瑞典、突尼斯、英国、美国。 旅鸟分布:百慕大、科特迪瓦、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古巴、加纳、芬兰、希腊、匈牙利、瓜德罗普岛、以色列、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利比里亚、马耳他、黑山、尼日利亚、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塞内加尔、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瑞士、土耳其。 未定分布:安圭拉岛、塞浦路斯、冈比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黎巴嫩、塞拉利昂、叙利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委内瑞拉、维尔京群岛、西撒哈拉。
大贼鸥夏羽上体暗褐色,后颈羽毛长而尖,羽轴淡黄色,背缀黄色或赭棕色条纹或斑点,肩缀有淡黄色,尾上覆羽具长形棕色斑纹,翼角黑褐色,其余翅上覆羽同背,但斑纹不明显。飞羽黑褐色,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在翼上形成显著的白斑。尾暗褐色,基部白色,但为尾上覆羽所盖。头侧和下体褐色或灰褐色,前颈和上胸微缀赭色纵纹或羽缘。冬羽后颈羽毛不变尖和延长,背部和下体黄色消失,羽色较淡。 幼鸟和成鸟相似。但体色较成鸟暗,上背、肩和翅上覆羽具淡色亚端斑。 虹膜褐色,嘴和脚黑色,幼鸟的嘴和脚灰色。 大小量度:体长530-660毫米;体重1000-2000克;嘴峰45-55毫米;翅335-420毫米;尾138-158毫米;跗蹠65-72毫米。
活动 大贼鸥单独或成对活动。常在海面上空飞行,飞行有力而快,在地上行走和奔跑也很好。善于游泳,但不会潜水。通常通过抢夺其他海鸟的食物或捕杀海鸟为生,有时亦长时间伴随海上航行的船只飞行,觅食从船上丢下的废弃物。 捕食 大贼鸥主要以鹱和各种海鸟为食,夏季在岛上也捕食兔子、啮齿类、鸟卵和雏鸟,还常常在海面上空追击鲣鸟、鸥和其他海鸟,迫使它们吐出所捕获的食物。 即使在它们自己的种群中,也常常彼此抢夺对方的食物。当一只大贼鸥捕捉到食物后,其他贼鸥立刻追赶而去,企图在它的同类嘴中夺取食物。也常常长时间地跟随海上船只飞行,觅食从船上抛下的食物。有时也啄食鲸、海豹等动物的尸体。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