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鹭

夜鹭

英文名:Black-crowned Night-Heron
别    名: 水洼子、灰洼子、苍鳽、星鳽、夜鹤、夜游鹤
  • 纲:鸟纲
  • 目:鹳形目
  • 科:鹭科
  • 属:夜鹭属

夜鹭简介导读

夜鹭
英文名:Black-crowned Night-Heron

纲目科属:
鹳形目 / Ciconiiformes
鹭科 / Ardeidae
夜鹭属 / Nycticorax Nycticorax

夜鹭 / Black-crowned Night-Heron

描述:中等体型(61厘米)、头大而体壮的黑白色鹭。成鸟:顶冠黑色,颈及胸白,颈背具两条白色丝状羽,背黑,两翼及尾灰色。雌鸟体型较雄鸟?7敝称谕燃把巯瘸珊焐Q浅赡窬吆稚菸萍暗惆摺?br>虹膜-亚成鸟黄色,成鸟鲜红;嘴-黑色;脚-污黄。

叫声:飞行时发出深沉喉音wok或kowak-kowak,受惊扰时发出粗哑的呱呱声。

分布范围:美洲、非洲、欧洲至日本、印度、东南亚、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地区性常见于华东、华中及华南的低地,近年来在华北亦常见。冬季迁徙至中国南方沿海及海南岛。

习性:白天群栖树上休息。黄昏时鸟群分散进食,发出深沉的呱呱叫声。取食于稻田、草地及水渠两旁。结群营巢于水上悬枝,甚喧哗。

俗名:夜鹤 夜游鹤

世界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亚美尼亚 、阿鲁巴、奥地利、阿塞拜疆、巴哈马、巴林、孟加拉国、巴巴多斯、白俄罗斯、比利时、伯利兹、贝宁、百慕大、不丹、玻利维亚、博内尔、圣尤斯特歇斯和萨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博茨瓦纳、巴西、文莱达鲁萨兰国、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布隆迪、柬埔寨、喀麦隆、加拿大、开曼群岛、中非共和国、乍得、智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哥伦比亚、科摩罗、刚果民主共和国、哥斯达黎加、科特迪瓦、克罗地亚、古巴、库拉索岛、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多米尼加共和国、多明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埃及、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福克兰群岛、法国、法属圭亚那、加蓬、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加纳、希腊、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关岛、危地马拉、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中国香港、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牙买加、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韩国、科威特、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黎巴嫩、莱索托、利比里亚、澳门、马其顿、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来西亚、马里、马耳他、马提尼克、毛里塔尼亚、马约特岛、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摩尔多瓦、黑山、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尼泊尔、荷兰、尼加拉瓜、尼日尔、尼日利亚、北马里亚纳群岛、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勒斯坦、巴拿马、巴拉圭、秘鲁、菲律宾、波兰、葡萄牙、波多黎各、卡塔尔、罗马尼亚、卢旺达、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马丁(法属)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 、塞拉利昂、新加坡、圣马丁岛(荷属) 、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索马里、南非、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南苏丹、西班牙(加那利群岛) 、斯里兰卡、苏丹、苏里南、斯威士兰、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东帝汶、多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夏威夷群岛、乌拉圭、乌兹别克斯坦、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越南、维尔京群岛、西撒哈拉、也门、赞比亚、津巴布韦。 [1] 旅鸟:澳大利亚、佛得角、科科斯(基林)群岛、丹麦、吉布提、法罗群岛、芬兰、直布罗陀、格陵兰、冰岛、爱尔兰、朝鲜、吉尔吉斯斯坦、利比亚、列支敦士登、卢森堡、马尔代夫、蒙古、挪威、圣赫勒拿、阿森松岛和特里斯坦 - 达库尼亚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岛、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舌尔、瑞典、英国。 中国 中国的西南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太平洋诸岛屿、华莱士区。中国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河南、江西、四川、贵州、云南、福建,为夏候鸟;在江苏、上海、安徽、浙江,为夏候鸟、留鸟;在上海、湖北、湖南、广东、香港、海南、台湾,为留鸟。
夜鹭的额、头顶、枕、羽冠、后颈、肩和背绿黑色而具金属光泽;额基和眉纹白色,头枕部着生有2-3条长带状白色饰羽,长约190毫米,下垂至背上;腰、两翅和尾羽灰色;圆尾,尾羽12枚;颏、喉白色,颊、颈侧、胸和两胁淡灰色,腹白色。幼鸟上体暗褐色,缀有淡棕色羽干纹和白色或棕白色星状端斑。下体白色而满缀以暗褐色细纵纹,尾下覆羽棕白色。虹膜血红色,嘴黑色,眼先裸露部分黄绿色,胫裸出部、跗蹠和趾角黄色。幼鸟嘴先端黑色,基部黄绿色,虹膜红色,眼先绿色,脚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500-685克,♀450-750克;体长♂480-585毫米,♀475-560毫米;嘴峰♂57-73毫米,♀63-73毫米;翅♂260-294毫米,♀259-296毫米;尾♂93-120毫米,♀86-110毫米;跗蹠♂65-75毫米,♀65-75毫米。
迁徙 部分留鸟,部分迁徙。繁殖于海南岛、台湾、广东、香港、福建等南部省区的种群多为留鸟,不迁徙。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繁殖的种群部分为留鸟,部分为夏候鸟。北方地区繁殖的种群全为夏候鸟。通常于3月中下旬即陆续迁到北部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10月初迁离繁殖地。常在傍晚或夜间鸣叫,傍晚和黄昏三五成群飞行,偶尔也见有单个飞翔的,特别是雨前或阴雨天的下午以及晚上迁徙最为频繁。飞翔时2-5只排成一行,边飞边鸣。 习性 夜出性。喜结群,常成小群于晨、昏和夜间活动,白天结群隐藏于密林中僻静处,或分散成小群栖息在僻静的山坡、水库或湖中小岛上的灌丛或高大树木的枝叶丛中,偶尔也见有单独活动和栖息的。一般缩颈长期站立一处不动,或梳理羽毛和在枝间走动,有时亦单腿站立,身体呈驼背状。如无干扰或未受到威胁,一般不离开隐居地。常常待人走至跟前时才突然从树叶丛中冲出,边飞边鸣,鸣声单调而粗犷。 食性 主要以鱼、蛙、虾、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通常于黄昏后从栖息地分散成小群出来,三三两两于水边浅水处涉水觅食,也单独伫立在水中树桩或树枝上等候猎物,眼睛紧紧地凝视着水中。清晨太阳出来以前,则陆续回到树上隐蔽处休息。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