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头]白鹮

[黑头]白鹮

英文名:White Ibis
别    名: 黑头白鹮、埃及圣鹮、圣鹮 埃及圣朱鹭、埃及圣鹭
  • 纲:鸟纲
  • 目:鹳形目
  • 科:鹮科
  • 属:白鹮属

[黑头]白鹮简介导读

[黑头]白鹮
英文名:White Ibis

纲目科属:
鹳形目 / Ciconiiformes
鹮科 / Threskiornithidae
白鹮属 / 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

[黑头]白鹮 / White Ibis

描述:体大(76厘米)的白色鹮。头黑色,嘴长而下弯,尾为灰色的蓬松丝状三级覆羽所覆盖。

虹膜-红褐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通常无声,但繁殖季节发出奇怪的咕哝声。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华南及华东、日本、东南亚、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可能繁殖于黑龙江,但在中国尚无繁殖记录。冬季候鸟罕见于华东及华南沿海,偶尔至内陆远及四川、云南和西藏东南部。

习性:喜多芦苇的沼泽及漫水的多草地。常成小群,不停走动寻找食物或成群飞翔。与鹳及其他水鸟混群营巢。

俗名:黑头白H

国内分布:繁殖于黑龙江,迁徙经过东北、河北、天津、山东、浙江等东部沿海及海南岛,越冬于福建、广东和台湾。 国际分布 国际分布:国外见于非洲、亚洲西部和太平洋西南部等地。
全长约75cm。体型中等大小,体羽全白。头与颈部裸出,裸出部皮肤黑色。翼覆羽有一条棕红色带斑。腰与尾上覆羽具淡灰色丝状饰羽。嘴长而下弯,黑色。脚黑色。飞行时双翼张开后边有一道黑色羽毛。雄鸟及雌鸟相似,雏鸟呈灰白色,喙较少,颈上有一些羽毛。 栖息于湖边、河岸、水稻田、芦苇水塘、沼泽和潮湿草原等开阔地方。主要以鱼、蛙、蝌蚪、昆虫及其幼虫、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以及小型爬行动物等为食,偶尔也吃点植物换换口味。它们喜欢结群活动,有时也单独外出觅食。在浅水滩中,将长嘴优雅地伸进淤泥里,仔细辨别挑选着食物,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唯恐弄脏那身洁白的羽毛。
生境 常出现的地方:海边、河流湖泊及池塘、沼泽 夜间栖息的地方:树冠 夜间栖息集群:有 觅食 活动时间:白天 食物:昆虫、鱼类 觅食方式:泥中探食 繁殖 婚配制度:一雄一雌 繁殖生境:海边、河流湖泊及池塘、沼泽 巢的类型:树上巢 营巢集群:有 筑巢材料:草、树枝 每窝鸟卵数量:2~3 鸟卵形状:椭球形(两头一样尖) 鸟卵大小:中等(鸡蛋大小) 孵卵方式:双亲孵卵 雏鸟形态:晚成雏 性成熟年龄:3年 迁徙 南迁时间:10-11月 北迁时间:3-4月 迁徙路线:东部候鸟迁徙区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