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耳鸢

黑耳鸢

英文名:Black-eared Kite
别    名: 黑鸢东亚亚种、老鹰、老雕、黑耳鹰、老鸢、鸡屎鹰、麻鹰
  • 纲:鸟纲
  • 目:鹳形目
  • 科:鹰科
  • 属:鸢属

黑耳鸢简介导读

黑耳鸢
英文名:Black-eared Kite

纲目科属:
鹳形目 / Ciconiiformes
鹰科 / Accipitridae
鸢属 / Milvus Lineatus

黑耳鸢 / Black-eared Kite

描述:体型略大(65厘米)的深褐色猛禽。尾略显分叉,飞行时初级飞羽基部具明显的浅色次端斑纹。似黑鸢但耳羽黑色,体型较大,翼上斑块较白。

虹膜-褐色;嘴-灰色,蜡膜蓝灰;脚-灰色。

叫声:同黑鸢。

分布范围:亚洲北部至日本。

分布状况:常见并分布广泛。此鸟为中国最常见的猛禽。留鸟分布于中国各地,包括台湾、海南岛及青藏高原高至海拔5000米的适宜栖息生境。

习性:同黑鸢。栖于中国西部城镇及村庄、东部河流及沿海。

注:以往归入黑鸢Milvus migrans的亚种并与Milvus korschun lineatus同种(郑作新,1987)。

分布广泛,西伯利亚东部、亚洲北部、日本、印度、缅甸、中国、琉球。冬天南到伊拉克、印度和东南亚。此鸟为中国最常见的猛禽。留鸟分布于中国各地,包括台湾、海南岛及青藏高原。
黑耳鸢是黑鸢的亚种之一。前额基部和眼先灰白色,耳羽黑褐色,头顶至后颈棕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纹。上体暗褐色,微具紫色光泽和不甚明显的暗色细横纹和淡色端缘,尾棕褐色,呈浅叉状,其上具有宽度相等的黑色和褐色横带呈相间排列,尾端具淡棕白色羽缘;翅上中覆羽和小覆羽淡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初级覆羽和大覆羽黑褐色,初级飞羽黑褐色,外侧飞羽内翈基部白色,形成翼下一大型白色斑;飞翔时极为醒目。次级飞羽暗褐色,具不甚明显的暗色横斑;下体颏、颊和喉灰白色,具细的暗褐色羽干纹;胸、腹及两胁暗棕褐色,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纹,下腹至肛部羽毛稍浅淡,呈棕黄色,几无羽干纹,或羽干纹较细,尾下覆羽灰褐色,翅上覆羽棕褐色。 幼鸟全身大都栗褐色,头、颈大多具棕白色羽干纹;胸、腹具有宽阔的棕白色纵纹,翅上覆羽具白色端斑,尾上横斑不明显,其余似成鸟。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蜡膜和下嘴基部黄绿色;脚和趾黄色或黄绿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1015-1150克,♀900-1160克;体长♂540-660毫米,♀585-690毫米;嘴峰♂25-40毫米,♀27-38毫米;翅♂435-550毫米,♀440-530毫米;尾♂270-362毫米,♀285-358毫米;跗蹠♂52-75毫米,♀50-72毫米。
白天活动,常单独在高空飞翔,秋季有时亦呈2-3只的小群。飞行快而有力,能很熟练地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升入高空长时间地盘旋翱翔,两翅平伸不动,尾亦散开,像舵一样不断摆动和变换形状以调节前进方向,两翅亦不时抖动。通常呈圈状盘旋翱翔,边飞边鸣,鸣声尖锐,似吹哨一样,很远即能听到。 主要以小鸟、鼠类、蛇、蛙、鱼、野兔、蜥蜴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偶尔也吃家禽和腐尸。觅食主要通过敏锐的视觉,通常通过在空中盘旋来观察和觅找食物,当发现地面猎物时,即迅速俯冲直下,扑向猎物,用利爪抓劫而去,飞至树上或岩石上啄食。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