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杓鹬

大杓鹬

英文名:Far Eastern Curlew
别    名: 大鸲喽儿、红背大勺鹬、红腰勺鹬、黦鹬、彰鸡
  • 纲:鸟纲
  • 目:鹳形目
  • 科:丘鹬科
  • 属:杓鹬属

大杓鹬简介导读

大杓鹬
英文名:Far Eastern Curlew

纲目科属:
鹳形目 / Ciconiiformes
丘鹬科 / Scolopacidae
杓鹬属 / 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大杓鹬 / Far Eastern Curlew

描述:体型硕大(63厘米)的杓鹬。嘴甚长而下弯;比白腰杓鹬色深而褐色重,下背及尾褐色,下体皮黄。飞行时展现的翼下横纹不同于白腰杓鹬的白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嘴基粉红;脚-灰色。

叫声:似白腰杓鹬但音调平缓,如coor-ee。不安时发出刺耳的ker ker-ke-ker-ee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冬季南迁远至大洋洲。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不常见,但迁徙时定期经过中国东部及台湾。

习性:同白腰杓鹬。性甚羞怯。个别个体有时与白腰杓鹬混群。

俗名:大鸲喽儿 红背大勺鹬 红腰勺鹬 宛()鹬 彰鸡

分布于澳大利亚、汶莱、中国内地、斐济、关岛、中国香港地区、印尼、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蒙古、新西兰、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东帝汶、美国、越南。 旅鸟:孟加拉国、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阿曼。产地不确定:阿富汗 在中国繁殖于从黑龙江、吉林、辽宁,一直到河北和内蒙古东部;越冬于中国台湾。迁徙期间见于辽宁、河北、山东、西至甘肃,南至广东和香港。
大杓鹬上体黑褐色,羽缘白色和棕白色,使上体呈黑自而沾棕的花斑状。颈部白色羽缘较宽,使黑褐色变为更细的纵纹,因而使颈部显得较白。初级飞羽外侧黑褐色,内侧灰褐色,具多道锯齿状白色横斑。自4-5枚起,外侧也具白色横斑,且愈往内愈显著。第1和第2枚初级飞羽羽干几全白,仅先端呈淡褐色。从第3枚起白色羽干不明显。外侧翅上大覆羽灰黑色具白色端缘。内侧大覆羽以及中覆羽和小覆羽与背同色。腰和尾上覆羽具较宽的棕红褐色羽缘,尾羽浅灰沾黄,具有棕褐色或灰褐色横斑。眼周灰白色,眼先蓝灰色。颏、喉白色。颊、颈侧和胸皮黄白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尤以喉和胸较密和较细。腹至尾下覆羽灰白色,具较稀疏的灰褐色羽干纹;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具灰褐色或黑褐色横斑。 虹膜暗褐色,嘴细长,向下弯曲呈弧形,颜色为黑色。下嘴基部角黄色,上嘴基部褐色。脚灰褐色或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725-750克,♀900-1100克;体长♂546-643毫米,♀577-635毫米;嘴峰♂132-192毫米,♀125-180毫米;翅♂272-315毫米,♀289-334毫米;尾♂105-125毫米,♀97-117毫米;跗蹠♂78-97毫米,♀84-105毫米。
在中国主要为旅鸟。部分在东北繁殖,为夏候鸟,部分越冬在台湾,为冬候鸟。春季于4月初至4月中旬到达东北繁殖地,秋季于9月下旬迁离繁殖地往南迁徙。常成小群迁徙。 常单独或成松散的小群活动和觅食。但在休息时或在夜间栖息地,则常集成群。繁殖期间则成对活动。行动迟缓而宁静。性胆怯,活动时常不断的抬头伸颈观望,长时间的站在一个地方不动,如有危险则立刻起飞。飞行时两翅鼓动缓慢,但飞得却较快。成群飞行时常排成“V”字形,降落时常滑翔。活动时个体间的联络或受惊起飞时常发出“会儿一会儿”的声音。主要在水边沙地或泥地上,以及水边浅水处觅时,觅食方式主要通过它长而弯曲的嘴插入水边沙地或淤泥中探觅隐藏于地下洞中的甲壳类和蠕形动物。也常在地表面啄取食物。觅食时常单独或成松散的小群觅食。 食物主要为甲壳类、软体动物、蠕形动物、昆虫和幼虫。有时也吃鱼类、爬行类和无尾两栖类等脊椎动物。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