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喉潜鸟

黑喉潜鸟

英文名:Black-throated Loon
别    名: 黑喉水鸟
  • 纲:鸟纲
  • 目:鹳形目
  • 科:潜鸟科
  • 属:潜鸟属

黑喉潜鸟简介导读

黑喉潜鸟
英文名:Black-throated Loon

纲目科属:
鹳形目 / Ciconiiformes
潜鸟科 / Gaviidae
潜鸟属 / Gavia Arctica

黑喉潜鸟 / Black-throated Loon

描述:体型略大(68厘米)的潜鸟。繁殖羽:头灰色,喉及前颈闪辉墨绿色,上体黑色具白色方形横纹。颈侧及胸部具黑白色细纵纹。与太平洋潜鸟区分较难,区别仅在喉块为闪辉绿色而非闪辉紫色。非繁殖羽:下体白色上延及颈侧、颏及脸下部,两胁白色斑块明显。与红喉潜鸟的区别在头较大而颈显粗,嘴较厚而平端,且上体缺少白色斑纹。第一冬的鸟上体具白色鳞状纹。

虹膜-红色;嘴-灰黑;脚-黑色。

叫声:重复的呱呱似打鼾叫声及似鸥叫的aah-oww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北半球,从苏格兰北部至西伯利亚。冬季南迁至北纬30°左右。

分布状况:亚种viridigularis为罕见候鸟见于辽宁半岛,可能在北戴河(河北)有记录,在福州有一次记录。恐怕与太平洋潜鸟有混淆。

习性:单独在淡水水域繁殖,冬季常成散群在沿海越冬。

注:太平洋潜鸟有时作为此种的一亚种处理(参见Harrison, 1983)。

黑喉潜鸟繁殖在欧亚大陆北部,一直到亚北极和北极地带,往南到原苏联中部、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阿尔泰、蒙古和中国新疆、黑龙江、吉林长白山及远东、萨哈林岛、西伯利亚东部,一直往东到北美阿拉斯加。越冬在欧洲中部,地中海、黑海、里海、日本、加利福尼亚和中国辽东半岛、福建、台湾等东南沿海地区。 原生分布:阿尔巴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波黑共和国、保加利亚、中国大陆、克罗地亚、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希腊、匈牙利、印度、伊朗、爱尔兰、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立陶宛、马其顿、前南斯拉夫、墨西哥、摩尔多瓦、蒙古、黑山、荷兰、挪威、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瑞典、瑞士、中国台湾地区、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英国、美国。 旅鸟分布:阿尔及利亚、亚美尼亚、法罗群岛、直布罗陀、以色列、约旦、卢森堡、摩洛哥、葡萄牙。 未定分布:摩纳哥。
黑喉潜鸟夏羽额、头顶、后颈灰色,颊灰黑色;肩、背黑色,具蓝绿色光泽,上背两侧和肩部有呈瓦片状排列的长方形白斑;腰部羽色较浅;两翼覆羽黑色,其上具细小的白色斑点;两翅黑褐色,外翈和端部颜色较深,且具光泽;尾较短,亦为黑色。颏、喉、前颈黑色,具绿色光泽,下喉和前颈之间有一不连续的白色横带;颈侧、胸侧黑色,但所有羽毛两侧均具较宽的白色纵纹,因而在颈侧和胸侧形成黑白相间排列的纵列条纹;其余下体白色,两胁黑色,两胁后部白色。冬羽上体黑色,头顶和后颈黑灰色,尾羽具白色羽缘,下体白色,胸侧有黑色细纵纹,两胁有黑褐色斑纹。 虹膜红色,嘴冬季灰色,尖端和嘴峰黑色,夏季黑色,跗蹠外侧黑色,内侧灰色。 幼鸟体羽似冬羽,但头顶和后颈较淡和较褐,背部具淡灰色羽缘。 大小量度:体重♂3280-3793克,♀2037-3075克;体长♂700-765毫米,♀560-720毫米;嘴峰50-68毫米;翅♂290-338毫米,♀273-330毫米;尾57-60毫米;跗蹠67-75毫米。
习性 黑喉潜鸟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颈常弯曲成S形。常直线飞行,能力强、快而有力,头颈伸直,脚伸直于尾后,两翅扇动急速,但不能变换速度。水面起飞较困难,需要有一段距离的水面助跑才能起飞,因此一般不喜欢栖息在小的水塘。在陆地根本不能起飞,行走亦很困难,通常匍匐前进,因此除繁殖期外一般也不上到陆地。整天在水上生活,遇危险时通过潜水逃避,身体沉于水中较深,仅将头和颈露出水面。 食性 黑喉潜鸟的食物主要为各种鱼类,也吃蜻蜓及其幼虫、甲虫及幼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水生昆虫和无脊椎动物。觅食主要通过潜水,也在水面飞奔追捕鱼群。一次潜水时间可长达90-120秒,潜水距离长达400多米。 迁徙 黑喉潜鸟春季迁徙在4月中下旬,5月初至5月末到达不同纬度的繁殖地。秋季迁徙最早在9月末开始,大量在10月初至10月中下旬,迁徙时常沿海岸、河流或湖泊慢慢进行。指名亚种主要从东往西迁徙,北方亚种主要往南迁徙。迁徙距离约6000公里。多成对迁徙。 叫声 黑喉潜鸟的叫声为重复的呱呱似打鼾叫声及似鸥叫的aah-oww声。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