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鹭

池鹭

英文名:Chinese Pond-Heron
别    名: 穿背心 红毛鹭 红毛鹭 花鹅 花洼子 交胪 交青 茭鸡 开 沙鹭 田螺鹭 田牛奴 沼鹭 中国池鹭 紫邬头
  • 纲:鸟纲
  • 目:鹳形目
  • 科:鹭科
  • 属:池鹭属

池鹭简介导读

池鹭
英文名:Chinese Pond-Heron

纲目科属:
鹳形目 / Ciconiiformes
鹭科 / Ardeidae
池鹭属 / Ardeola Bacchus

池鹭 / Chinese Pond-Heron

描述:体型略小(47厘米)、翼白色、身体具褐色纵纹的鹭。繁殖羽:头及颈深栗色,胸紫酱色。冬季:站立时具褐色纵纹,飞行时体白而背部深褐。

虹膜-褐色;嘴-黄色(冬季);腿及脚-绿灰色。

叫声:通常无声,争吵时发出低沉的呱呱叫声。

分布范围:孟加拉国至中国及东南亚。越冬至马来半岛、印度支那及大巽他群岛。迷鸟至日本。

分布状况:常见于华南、华中及华北地区的水稻田。偶见于西藏南部及东北低洼地区。迷鸟至台湾。

习性:栖于稻田或其他漫水地带,单独或成分散小群进食。每晚三两成群飞回群栖处,飞行时振翼缓慢,翼显短。与其他水鸟混群营巢。

注:相似的印度池鹭A. grayii可能在西藏东南部低地有见。

俗名:穿背心 红毛鹭 红毛鹭 花鹅 花洼子 交胪 交青 茭鸡 开 沙鹭 田螺鹭 田牛奴 沼鹭 中国池鹭 紫邬头

分布于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 旅鸟:孟加拉国、关岛、蒙古、斯里兰卡。产地不确定: 不丹、北马里亚纳群岛。 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山东、河南、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福建为夏候鸟;云南、广东、海南、广西为夏候鸟、留鸟;台湾为旅鸟。
池鹭夏羽头、头侧、长的羽冠、颈和前胸与胸侧粟红色,羽端呈分枝状;冠羽甚长,一直延伸到背部,背、扁部羽毛也甚长,呈披针形,颜色蓝黑色,一直延伸到尾;尾短,圆形,颜色为白色。颏、喉白色,前颈有一条白线,从下嘴下面一直沿前颈向下延伸。下颈有长的栗褐色丝状羽悬垂于胸。腹、两胁、腋羽、翼下覆羽和尾下覆羽以及两翅全为白色。冬羽头顶白色而具密集的褐色条纹,颈淡皮黄白色而具厚密的褐色条纹,背和肩羽较夏羽为短,颜色为暗黄褐色,胸为淡皮黄白色而具密集粗状的褐色条纹,其余似夏羽。 嘴强,头、颈及上胸的羽毛延长,繁殖期羽衣变化大,且冠羽延伸呈矛状,圆尾,尾羽12枚,跗蹠粗壮,与中趾(连爪)几乎等长。脚和趾均细长,胫部部分裸露,脚三趾在前一趾在后,中趾的爪上具梳状栉缘。雌雄同色。体形呈纺锤形,体羽疏松,具有丝状蓑羽。 虹膜黄色,嘴黄色,尖端黑色,基部蓝色,脸和眼先裸露皮肤黄绿色,脚和趾暗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270-320克,♀150-280克,体长♂472-540毫米,♀375-470毫米;嘴峰♂58-67毫米,♀53-62毫米;翅♂205-240毫米;♀200-218毫米;尾♂71-86毫米,♀72-85毫米;跗蹠♂56-64毫米,♀52-57毫米。
池鹭的部分种群为留鸟,部分迁徙,特别是在中国长江以南繁殖的种群多数都为留鸟。在长江以北繁殖的种群全为夏候鸟。春季通常在4月初到4月中旬迁至北方繁殖地。秋季多于9月末10月初开始往南迁徙;通常呈分散的小群或家族群往南迁飞。越冬于长江以南广东、福建、海南岛、台湾和东南亚国家。 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也集成多达数十只的大群在一起,性较大胆。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包括鱼、虾、螺、蛙、泥鳅、水生昆虫、蝗虫等,兼食少量植物性食物。常与夜鹭、白鹭、牛背鹭等一起组成巢群,在竹林、杉林等林木的顶处营巢。性不甚畏人。白昼或展昏活动。常站在水边或浅水中,用嘴飞快地攫食。通常无声,争吵时发出低沉的呱呱叫声。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