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兀鹫

白背兀鹫

英文名:White-rumped Vulture
别    名: 印度白背鹭 拟兀鹫 东方白背秃鹰
  • 纲:鸟纲
  • 目:鹳形目
  • 科:鹰科
  • 属:兀鹫属

白背兀鹫简介导读

白背兀鹫
英文名:White-rumped Vulture

纲目科属:
鹳形目 / Ciconiiformes
鹰科 / Accipitridae
兀鹫属 / Gyps Bengalensis

白背兀鹫 / White-rumped Vulture

描述:体大(84厘米)的鹫。特征为尾圆而短,颈长而裸出。飞行时从下边看,白色翼下覆羽及白色领环与近黑色的飞羽及深褐色下体成反差。上体大致偏黑,次级飞羽深灰,腰略白。亚成鸟褐灰而无白色。两翼略呈”V”形在高空翱翔。

虹膜-红褐色;嘴-灰色;脚-灰色。

叫声:沙哑的抱怨声,见到尸体时发出尖厉叫声。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西南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于云南西部及西南部鲜有记录。

习性:在高空盘旋寻找尸体。进食后停栖于树上或在水边饮水。

俗名:印度白背鹭

国外:白背兀鹫在国外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和马来西亚。 国内:在中国仅记录于云南的景洪,为留鸟,极为罕见。
白背兀鹫也叫拟兀鹫,是大型猛禽,体长83-89厘米。虹膜黄褐色或淡褐色,嘴暗铅色或铅绿色,嘴峰为灰色或黄白色,蜡膜为亮角黑色,脚和趾铅绿色或铅灰色到几乎黑色。灰色的头部和颈部几乎完全裸露,仅呈斑块状地缀有少量稀疏的、成斑状的,甚至细的像头发一样的淡黄色发状羽,后颈的基部具有长而呈绒毛状的污白色簇羽,下背、腰部、腿的内侧覆羽为白色,其余体羽均为黑色,是它与众不同的特点之一。站立时明显可以看见裸露的头颈、白色的下背、腰和覆腿羽以及颈部白色绒羽状的簇羽同黑色的身体形成明显对照,飞翔时黑色的下体和黑色的飞羽同白色的翼下覆羽亦形成明显而强烈的对比,无论飞行或站立时都容易识别。 叫声:叫声为“咔,咔”。
白背兀鹫栖息于开阔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冬季也常到小镇和村庄附近活动,多单独在空中翱翔或滑翔,在地上或岩坡上吃食时常成小群。白天活动,晚上在树上休息。飞行速度一般是每小时50至55公里,最快速度能达到每小时90公里。飞行的高度能达2700多米。叫声似沙哑的抱怨声,见到尸体时发出尖厉叫声。 捕食 白背兀鹫 主要以动物尸体为食。常单独在开阔的低地上空飞翔搜寻食物,偶尔也上到1500米的荒山裸岩地区寻找动物尸体,发现尸体后,本来分散寻找食物的个体很快就聚集了起来,一边尖叫着,一边争抢,很快尸体便被啄食一空,当地上仅剩下一堆骨头的时候才又各自散开。通常不吃活的动物,除非在特殊情况下,一般也不主动攻击人和动物,在食物贫乏和饥饿的时候,也吃蛙、蜥蜴、鸟、小型哺乳动物和大的昆虫。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