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耳鹰

褐耳鹰

英文名:Shikra
别    名: 褐耳苍鹰、棕耳苍鹰、褐耳雀鹰
  • 纲:鸟纲
  • 目:鹳形目
  • 科:鹰科
  • 属:鹰属

褐耳鹰简介导读

褐耳鹰
英文名:Shikra

纲目科属:
鹳形目 / Ciconiiformes
鹰科 / Accipitridae
鹰属 / Accipiter Badius

褐耳鹰 / Shikra

描述:中等体型(33厘米)、色彩甚浅的鹰类。雄鸟:上体浅蓝灰色与黑色的初级飞羽成对比,喉白并具浅灰色纵纹,胸及腹部具棕色及白色细横纹。雌鸟:似雄鸟,但背褐色,喉灰色较浓。亚成鸟:灰褐色具棕色鳞状纹,下体具褐色棕纹及黑色羽干纹;与雀鹰亚成鸟的区别在下体具棕纹,与松雀鹰亚成鸟的区别为上体色淡,尾部横纹较窄。

虹膜-黄至褐色;嘴-褐色;脚-黄色。

叫声:通常无声。于繁殖地发出似笛声的kyeew。

分布范围:非洲至印度、中国南方、东南亚。

分布状况:亚种cenchroides在西藏极西部有记录。poliopsis为贵州、广西、广东、云南及海南岛的罕见低地留鸟。

习性:喜林缘、开阔林区及农田。由栖处捕食,追逐其他鸟,有时在天空中盘旋。

俗名:褐耳苍鹰 棕耳苍鹰

世界分布 分布于阿富汗、安哥拉、阿塞拜疆、孟加拉国、贝宁、不丹、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柬埔寨、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中国、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吉布提、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哈萨克斯坦、肯尼亚、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利比里亚、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尼泊尔、尼日尔、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卢旺达、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南非、南苏丹、斯里兰卡、苏丹、斯威士兰、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多哥、土库曼斯坦、乌干达、乌兹别克斯坦、越南、也门、赞比亚、津巴布韦。 旅鸟:亚美尼亚、印度尼西亚、以色列、莱索托、马来西亚、蒙古、阿曼。 中国分布 分布于新疆的是外高加索亚种,为留鸟,极罕见;分布于其他地点的均为南亚亚种,在台湾为迷鸟,在其他地点为留鸟,但也极为罕见。 分布省份: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新疆、台湾。 保护区:茂兰、茂兰、吊罗山、尖峰岭、坝王岭(昌江、白沙) 山脉湖泊:五指山、五指山、准噶尔盆地、准噶尔盆地、阿尔泰山山地、帕米尔高原、吊罗山、伊犁谷地、南部天山山地、塔河上游平原。
褐耳鹰头部灰白色,颊部灰色而缀有棕色,雄鸟上体浅蓝灰色与黑色的初级飞羽成对比,喉白并具浅灰色纵纹,胸及腹部具棕色及白色细横纹。后颈有一条红褐色的领圈。喉部白色,具有灰色的中央纹,其余下体具有淡红褐色和白色横斑;4枚中央尾羽为淡灰色,具黑色亚端斑和白色尖端,其余尾羽具灰色和黑色横斑和白色端斑。飞行时从上面看,黑色的初级飞羽和淡色的翅膀和体羽形成鲜明的对照。从下面看淡红褐色的下体与白色的喉和黑色的翅尖也很醒目。虹膜金黄色,嘴石板蓝色,尖端黑色,基部较淡,嘴角黄色,蜡膜亮黄色到橙色,脚和趾黄色,爪黑色。 雌鸟似雄鸟,但背褐色,喉灰色较浓。亚成鸟:灰褐色具棕色鳞状纹,下体具褐色棕纹及黑色羽干纹;与雀鹰亚成鸟的区别在下体具棕纹,与松雀鹰亚成鸟的区别为上体色淡,尾部横纹较窄。 大小量度:体重217-325克;体长210-440毫米;嘴峰16-22毫米;翅177-203毫米;尾129-159毫米;跗蹠43-53毫米。
褐耳鹰白天活动,常单独在天空中翱翔,在林区外围及平原的空旷地带盘旋,时而轻轻鼓动两翼。视觉敏锐,由栖处捕食,追逐其他鸟,有时在天空中盘旋。一旦在空中发现林间和地面猎物,就以箭般速度扑击,用利爪抓住猎物再度起飞,到僻静处撕食。通常无声,于繁殖地发出似笛声的kyeew,叫声短促而清晰,不断重复不止。 在林缘和农田边缘上面的低空中飞行,发现地面上的猎物后马上俯冲下来捕食,但很少追捕飞行中的鸟类。主要以小鸟、蛙、蜥蜴、鼠类和大的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