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隼

红隼

英文名:Common Kestrel
别    名: 茶隼,红鹰,黄鹰,红鹞子
  • 纲:鸟纲
  • 目:鹳形目
  • 科:隼科
  • 属:隼属

红隼简介导读

红隼
英文名:Common Kestrel

纲目科属:
鹳形目 / Ciconiiformes
隼科 / Falconidae
隼属 / Falco Tinnunculus

红隼 / Common Kestrel

描述:体小(33厘米)的赤褐色隼。雄鸟头顶及颈背灰色,尾蓝灰无横斑,上体赤褐略具黑色横斑,下体皮黄而具黑色纵纹。雌鸟体型略大:上体全褐,比雄鸟少赤褐色而多粗横斑。亚成鸟:似雌鸟,但纵纹较重。与黄爪隼区别在尾呈圆形,体型较大,具髭纹,雄鸟背上具点斑,下体纵纹较多,脸颊色浅。

虹膜-褐色;嘴-灰而端黑,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刺耳高叫声yak yak yak yak yak。

分布范围:非洲、古北界、印度及中国;越冬于菲律宾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甚常见留鸟及季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及西北;interstinctus为留鸟,除干旱沙漠外遍及各地。北方鸟冬季南迁至中国南方、海南岛及台湾越冬。

习性:在空中特别优雅-捕食时懒懒地盘旋或斯文不动地停在空中。猛扑猎物,常从地面捕捉猎物。停栖在柱子或枯树上。喜开阔原野。

俗名:茶隼 红鹞子 红鹰 黄鹰

世界 留鸟:阿尔及利亚、安道尔、安哥拉、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比利时、贝宁、博茨瓦纳、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布隆迪、佛得角、柬埔寨、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布)、刚果(金)、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科特迪瓦、丹麦、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埃斯瓦蒂尼、埃塞俄比亚、芬兰、法国、加蓬。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加纳、直布罗陀、希腊、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匈牙利、伊朗、伊拉克、爱尔兰、意大利、乔丹、肯尼亚、科威特、老挝、拉脱维亚、黎巴嫩、莱索托、利比里亚、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拉维、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里、马耳他、毛里塔尼亚、摩尔多瓦、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荷兰、尼日尔、尼日利亚、北马其顿、阿曼、巴勒斯坦、菲律宾、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卢旺达、沙特、塞内加尔、塞拉利昂。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索马里、南非、南苏丹、西班牙、苏丹、瑞典、瑞士、叙利亚、坦桑尼亚、韩国、泰国、多哥、突尼斯、土耳其、乌干达、乌克兰、阿联酋、英国、也门、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繁殖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白俄罗斯、不丹、波黑、中国、法罗群岛、印度、以色列、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吉尔吉斯斯坦、蒙古、黑山、尼泊尔。挪威。巴基斯坦、俄罗斯、塞尔维亚、斯里兰卡。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越南和西撒哈拉。 非繁殖地:关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和西班牙(加那利岛)。 季节性不确定:中国澳门。 游荡:百慕大、巴西、达鲁萨兰。加拿大、法属圭亚那、格陵兰、冰岛、印尼、马提尼克岛、斯瓦尔巴和扬马延、美国。 中国 中国主要分布省份: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台湾和香港。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升金湖、天堂寨、松山(北京)、武夷山(福建)、内伶仃岛—福田、南岭、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雪岭云杉、托木尔峰、鼎湖山、大明山、大瑶山水源林(广西)、防城金花茶、赤水桫椤、麻阳河、草海、习水、佛顶山(石阡)、梵净山、茂兰、尖峰岭、坝王岭(昌江、白沙)、董寨鸟类、济源猕猴、鸡公山、宝天曼(内乡)、洪河、凉水、兴凯湖、后河、莽山、莫莫格、长白山、大丰麋鹿、鄱阳湖、武夷山(江西)、井冈山、鸭绿江口滨海湿地、双台河口、老秃顶子、白石砬子、白芨滩、六盘山(宁夏)、青海湖鸟岛、荣成天鹅湖、天龙山、庞泉沟、芦芽山、五鹿山、灵空山、绵山、历山、太白山、卧龙、金佛山、芒康滇金丝猴、奇台荒漠草原类草地、天池(新疆)、阿尔金山、甘家湖梭梭林、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石林(云南)、哀牢山、苍山洱海、珠江源头、大围山、金平分水岭、白马雪山(云南)、铜壁关、清凉峰、天目山(浙江)、古田山、瓦屋山、衡水湖湿地和鸟类、赛罕乌拉、朱家山、安溪云山、小溪、黄河三角洲、额济纳胡杨林和罗布泊。 [3]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阿尔金山、长白山、中条山、大别山、昆仑山—西段、五指山、天目山、太行山、清凉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阿尔泰山山地、帕米尔高原、伏牛山、青海湖、准噶尔西部山地、北部天山山地、伊犁谷地、尤尔都斯盆地、南部天山山地、东部天山山地、诺敏戈壁丘陵、东疆戈壁丘陵、塔河上游平原、塔河中下游平原、罗布泊低地、昆仑山北麓平原、西昆仑山山地、东昆仑阿尔金山山地、阿拉尔、塔里木河流域、木扎特河流域、艾里克湖、哈巴河、乌伦古湖、柴窝堡湖、阿尔泰、额尔齐斯河流域、北屯、布尔根河流域、芨芨湖、罗布泊地区、那拉提、木吉、乌鲁克恰提、沁城、口门子、三塘湖、康苏和达坂城。
红隼雄鸟头顶、头侧、后颈、颈侧蓝灰色,具纤细的黑色羽干纹;前额、眼先和细窄的眉纹棕白色。背、肩和翅上覆羽砖红色,具近似三角形的黑色斑点;腰和尾上覆羽蓝灰色,具纤细的暗灰褐色羽干纹。尾蓝灰色,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和窄的白色端斑;翅初级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具淡灰褐色端缘;初级飞羽内翈具白色横斑,并微缀褐色斑纹;三级飞羽砖红色,眼下有一宽的黑色纵纹沿口角垂直向下。颏、喉乳白色或棕白色,胸、腹和两胁棕黄色或乳黄色,胸和上腹缀黑褐色细纵纹,下腹和两胁具黑褐色矢状或滴状斑,覆腿羽和尾下覆羽浅棕色或棕白色,尾羽下面银灰色,翅下覆羽和腋羽皮黄白色或淡黄褐色,具褐色点状横斑,飞羽下面白色,密被黑色横斑。 雌鸟上体棕红色,头顶至后颈以及颈侧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纹;背到尾上覆羽具粗著的黑褐色横斑;尾亦为棕红色,具9-12道黑色横斑和宽的黑色次端斑与棕黄白色尖端;翅上覆羽与背同为棕黄色,初级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具窄的棕红色端斑;飞羽内翈具白色横斑,并微缀棕色;脸颊部和眼下口角髭纹黑褐色。下体乳黄色微沾棕色,胸、腹和两胁具黑褐色纵纹,覆腿羽和尾下覆羽乳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淡棕黄色,密被黑褐色斑点,飞羽和尾羽下面灰白色,密被黑褐色横斑。 幼鸟似雌鸟,但上体斑纹较粗著。 虹膜暗褐色,嘴蓝灰色,先端黑色,基部黄色,蜡膜和眼睑黄色,脚、趾深黄色,爪黑色。 喙较短,先端两侧有齿突,基部不被蜡膜或须状羽;鼻孔圆形,自鼻孔向内可见一柱状骨棍;翅长而狭尖,扇翅节奏快;尾较细长。 大小量度:体重♂173-240克,♀180-335克;体长♂316-340毫米,♀305-360毫米;嘴峰♂14-15毫米,♀14-15毫米;翅♂238-252毫米,♀234-269毫米;尾♂161-183毫米,♀152-184毫米;跗蹠♂37-42毫米,♀33-43毫米。
中国北部繁殖的种群为夏候鸟,南部繁殖种群为留鸟。春季3月中旬至4月中旬陆续迁到北方繁殖地,10月初至10月末迁离繁殖地。迁徙时常集成小群,特别是秋季。飞翔时两翅快速地扇动,偶尔进行短暂的滑翔。栖息时多栖于空旷地区孤立的高树梢上或电线杆上。平常喜欢单独活动,尤以傍晚时最为活跃。飞翔力强,喜逆风飞翔,可快速振翅停于空中。视力敏捷,取食迅速,见地面有食物时便迅速俯冲捕捉,也可在空中捕取小型鸟类和蜻蜓等。 红隼经常在空中盘旋,搜寻地面上的老鼠、雀形目鸟类、蛙、蜥蜴、松鼠、蛇等小型脊椎动物,也吃蝗虫、蚱蜢、蟋蟀等昆虫。红隼猎食在白天,主要在空中搜寻,或在空中迎风飞翔,或低空飞行搜寻猎物,经常扇动两翅在空中作短暂停留观察猎物,一旦锁定目标,则收拢双翅俯冲而下直扑猎物,然后再从地面上突然飞起,迅速升上高空。有时则站立于悬崖岩石的高处,或旋站在树顶和电线杆上等候,等猎物出现时猛扑而食。 叫声:刺耳高叫声 a ak yak yak yak yak。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