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翅鵟鹰

棕翅鵟鹰

英文名:Rufous-winged Buzzard
别    名:
  • 纲:鸟纲
  • 目:鹳形目
  • 科:鹰科
  • 属:鵟鹰属

棕翅鵟鹰简介导读

棕翅鵟鹰
英文名:Rufous-winged Buzzard

纲目科属:
鹳形目 / Ciconiiformes
鹰科 / Accipitridae
鵟鹰属 / Butastur Liventer

棕翅鵟鹰 / Rufous-winged Buzzard

描述:中等体型(40厘米)的鵟鹰。两翼及尾栗色,下体色浅,头及颈背褐灰,上体褐色,具黑色杂斑及纵纹。颏、喉及胸灰色,腹部及臀白色。两翼长而尖,尾细长,平形。

虹膜-黄色;嘴-黄色,端黑,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通常无声,但在繁殖期却甚喧闹,重复发出拖长的尖叫pit-piu声,第一音节较第二音节高。

分布范围:中国西南、东南亚、苏拉威西岛及爪哇。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为云南南部海拔800米以下地带的罕见留鸟。

习性:栖于近河流或沼泽的干燥开阔森林。通常从树上栖处捕食。

分布于柬埔寨、中国、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泰国和越南。中国国内6月见于云南景东和西双版纳的勐养。
棕翅鵟鹰头、颈和上背灰褐色,羽轴纹较暗,背和翅上覆羽灰褐色,缀有棕色;腰和尾上覆羽赤褐色,尾棕栗色、尖端淡灰色,具黑色亚端斑和3道窄的黑色横斑;翅缘白色,外侧覆羽和初级覆羽棕色,尖端褐色;飞羽棕栗色,尖端和外缘缀有褐色,内翈基部羽缘有宽的白色和窄的黑色横斑;最内侧次级飞羽暴露部分灰褐色。下体灰色,具不明显的黑色羽轴纹。肛区和尾下覆羽纯白色或此黄白色。格里腿羽亦纯白色。 幼鸟头、颈和整个上体褐色或棕褐色,具淡色羽缘,前额更淡和具一白色眉纹;背较暗,具粗著的黑色条纹,翅覆羽具白色斑点和横斑。颏、喉白色,两侧褐色,其余下体淡灰色,具细的黑色轴纹和模糊的白色横斑。肛区、尾下覆羽和覆腿羽白色。 虹膜黄色、有时呈金黄色,嘴黄色、尖端黑色,蜡膜和嘴裂黄色,脚和趾暗黄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体长350-400毫米,嘴峰28-31毫米,翅雄261-275毫米、雌264-280毫米,尾139-145毫米,跗蹠62-66毫米。
常站在树顶枯枝上或电线杆上,性孤独,单独活动。飞行轻快,动作敏捷。飞行时两翅不断鼓动,有时作直线飞行,有时围绕着某一地点作圈状翱翔。迁徙时通常下午3-4时成群在栖息地上空不停地盘旋,直至黄昏,才在栖宿地山坡树林中停息。通常贴近地面飞行或栖于窥伺猎物,也常徘徊于地上捕捉食物。通常分散活动觅食,但在迁徙期间,常结成小群,伴随追逐小型鸟类南迁。一旦检测到猎物,它就会下降并猛烈地打击,通常在高草的中间,然后返回另一个栖息地。 主要食物有小形啮齿动物、小鸟、蛇类、蜈蚣、蜥蜴、蛙类和各种大型昆虫等。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