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鹞

白腹鹞

英文名:Eastern Marsh-Harrier
别    名: 泽鹞、东方沼泽鹞、白尾巴根子
  • 纲:鸟纲
  • 目:鹳形目
  • 科:鹰科
  • 属:鹞属

白腹鹞简介导读

白腹鹞
英文名:Eastern Marsh-Harrier

纲目科属:
鹳形目 / Ciconiiformes
鹰科 / Accipitridae
鹞属 / Circus Spilonotus

白腹鹞 / Eastern Marsh-Harrier

描述:中等体型(50厘米)的深色鹞。雄鸟似鹊鹞雄鸟,但喉及胸黑并满布白色纵纹。雌鸟尾上覆羽褐色或有时浅色,有别于除白头鹞外的所有种类雌鹞。体羽深褐,头顶、颈背、喉及前翼缘皮黄色;头顶及颈背具深褐色纵纹;尾具横斑;从下边看初级飞羽基部的近白色斑块上具深色粗斑。一些个体头部全皮黄色,胸具皮黄色块斑。亚成鸟似雌鸟但色深,仅头顶及颈背为皮黄色。

虹膜-雄鸟黄色,雌鸟及幼鸟浅褐色;嘴-灰色;脚-黄色。

叫声:通常不叫。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亚;南迁至东南亚及菲律宾越冬。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东北,冬季南迁至北纬30°以南越冬。于低地甚常见。

习性:喜开阔地,尤其是多草沼泽地带或芦苇地。擦植被优雅滑翔低掠,有时停滞空中。飞行时显沉重,不如草原鹞轻盈。

注:有著者把此种归为白头鹞C. aeruginosus的一亚种。

分布于亚洲东部,从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地区往东到俄罗斯远东太平洋沿岸,向南经蒙古、中国、印度、东南亚到大洋洲。 原生种分布地:孟加拉、文莱、柬埔寨、中国内地、可可岛、中国香港地区、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老挝、马来西亚、蒙古、缅甸、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 迷鸟分布地:伊朗、北马里亚纳群岛。 在中国主要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的呼伦贝尔、黑龙江和吉林省;越冬于长江中下游、云南、广东、海南、福建、香港、台湾等省区。
雄鸟头顶、头侧、后颈至上背白色,具宽阔的黑褐色纵纹,肩、下背、腰黑褐色,具污灰白色或淡棕色斑点或羽端缘。尾上覆羽白色,具不甚规则的淡棕褐色斑,尾羽银灰色,外侧尾羽内哃基部和羽端污白色,具淡棕褐色斑。翅上小翼羽和初级覆羽外哃银灰色,内哃褐色沾灰,内侧翅上覆羽与背同色,为黑褐色,具淡色羽缘,外侧1~5枚初级飞羽黑褐色,内哃基部白色,具黑褐色斑,其余初级飞羽、次级飞羽以及翅上大覆羽和外侧中覆羽灰色,尖端较淡和具有黑色亚端斑,眼先具黑色刚毛,耳羽黑褐色,羽缘皮黄色。下体白色,喉和胸具黑褐色纵纹,覆腿羽和尾下覆羽白色,具淡棕褐色斑或斑点,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腋羽具淡棕褐色横斑。 雌鸟上体褐色,具棕红色羽缘,头至后颈乳白色或黄褐色,具暗褐色纵纹,尾上覆羽白色,具棕褐色斑纹,尾羽银灰色,微沾棕色,具黑褐色横斑,飞羽黑褐色,具淡色横斑,内哃基部具白色或皮黄色斑纹,翅上覆羽暗褐色,具棕色羽缘。颏、喉、胸、腹皮黄白色或白色,具宽的褐色羽干纹,覆腿羽和尾下覆羽白色,具淡棕褐色斑。 幼鸟似雌鸟,但上体较暗棕,下体颏、喉部白色或皮黄白色,其余下体棕褐色,胸常具棕白色羽缘。 虹膜橙黄色,嘴黑褐色,嘴基淡黄色,腊膜暗黄色,脚淡黄绿色。 大小量度:体重♂490~610克,♀642~780克;体长♂502~540毫米,♀550~594毫米;嘴峰♂21~23毫米,♀23~25毫米;翅♂380~430毫米,♀380~445毫米;尾长♂232~255毫米,♀245~259毫米;跗蹠♂76~93毫米,♀85~97毫米。
白天活动,性机警而孤独,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见在沼泽和芦苇上空低空飞行,两翅向上举成浅“V”字形,缓慢而长时间地滑翔,偶尔扇动几下翅膀。栖息时多在地上或低的土堆上,不喜欢像其他猛禽那样栖在高处。 食性:主要以小型鸟类、啮齿类、蛙、蜥蜴、小型蛇类和大的昆虫为食,有时也在水面捕食各种中小型水鸟如鸊鷉、野鸭、幼鸭和地上的雉类、鹑类及野兔等动物,也有报告吃死尸和腐肉。通常在白天觅食,而且是较为活跃的狩猎者,整天多数时候都在地面低空飞翔寻找食物,发现后则突然降下捕猎,并就地撕裂后吞食。 迁徙:中国东北为为夏候鸟,长江以南为冬候鸟或旅鸟。迁到中国东北繁殖地的时间多在4月初至4月中旬,离开繁殖地的时间在10月末至11月初。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