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长尾雉

黑长尾雉

英文名:Taiwan Long-tailed Pheasant
别    名: 帝雉
  • 纲:鸟纲
  • 目:鸡形目
  • 科:雉科
  • 属:长尾雉属

黑长尾雉简介导读

黑长尾雉
英文名:Taiwan Long-tailed Pheasant

纲目科属:
鸡形目 / Galliformes
雉科 / Phasianidae
长尾雉属 / Syrmaticus Mikado

黑长尾雉 / Taiwan Long-tailed Pheasant

描述:雄鸟为大(86厘米)的华美黑色长尾雉。上背、胸部及腰羽羽缘闪紫蓝色光泽而与乌黑色的羽片中央部分生成明显的扇贝形图纹。尖尖的尾羽具黑色横斑和白色。两翼黑而具明显的白斑,次级及三级飞羽端白色。眼周裸皮绯红。雌鸟体型较小,下体杂灰,上体褐色,沾红黑色并具白色条纹。

虹膜-褐色;嘴-近灰;脚-带绿色。

叫声:告警时wok, wok, wok地高叫。繁殖季节雄鸟发出尖厉哨音。

分布范围:台湾的特有种。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为罕见留鸟,见于海拔1800~3000 米的台湾中部山区。

习性:长栖于下针叶林及混交林地带的密林,或竹林及阴坡灌丛。性谨慎而胆??

俗名:帝雉

黑长尾雉分布于台湾的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嘉义、花莲、高雄、屏东、台东等县境内的中部山地。
雄鸟头、颈和上背紫蓝色;上背具宽阔的钢蓝色羽缘和黑色矢状次端斑。下背和腰浓黑色而具金属蓝色羽缘;翅上覆羽也同,仅微杂有白色斑点,但一般不外露。大覆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显著的白色横带。初级飞羽黑褐色,次级和三级飞羽亦黑,具窄的白色羽端。尾上覆羽黑色,具白斑;尾羽16枚,甚长,呈楔状,中央尾羽最长,往两侧逐渐变短,颜色为黑色,稀疏的被有数道白色横斑。胸深蓝色而富有光泽。腹黑色,尾下覆羽亦为黑色,具窄的白色端缘。 雌鸟头和颈橄榄褐色,头顶及枕黑色,具暗棕色羽缘;上背及翅上覆羽黑色,具白色羽干纹和橄榄褐色羽缘,且杂有棕褐色斑;下背及腰橄榄褐色,缀以黑斑;尾上覆羽淡灰褐色,具宽阔的黑色横斑和杂有棕褐色;飞羽黑色,除三级飞羽外均具淡棕褐色横斑。中央尾羽栗色,外侧尾羽棕色,均具黑色横斑。除中央一对尾羽外,其余尾羽均具白色羽端。颏和喉均褐白色,胸和两肋均呈黑白相杂状。腹灰褐色,也具黑色横斑和灰白色羽端。尾上覆羽棕色,具白色羽端和黑褐色斑点。 虹膜(♂)红褐色和(♀)淡褐色。脸裸出部辉红色;上嘴黑色,嘴端及下嘴淡角黄色,脚暗灰色以至绿褐色。跗蹠后缘被以八角形鳞。雄鸟具距。
发现其活动的地点多在林道路面地表植物和落叶覆盖多的地方,也会在陡峻的峭壁上行走。多单独活动,不群聚。活动的时间多半在双高峰时段,在关高地区为早上5点到6点和下午6点到7点,在瑞岩溪自然保护区是早上7点到8点和下午4点到5点,而最喜欢在下小雨、中雨、起雾或阴天时出来活动。行走时沉稳地昂首慢步,少出声,谨慎而机警。如发现有人出现时,雌鸟会立刻快步逃离或飞走,并同时发出“咕、咕、咕”声;雄鸟的反应则较为镇定,会在原处呆立片刻,再缓慢向前行走,如距离太近,则立刻窜入浓密的杂草丛中,或往下坡疾飞,并同时发出尖锐的叫声。此时尾羽展开成扇形,拍翅声很大。如成对在一起行走觅食,彼此相距不远,通常雄鸟会陪伴雌鸟左右或尾随其后,时时保持警戒状态,扮演者护卫者的角色,雌鸟则安心觅食。遇有敌害或观察者,雄鸟往往昂首挺胸,羽毛贲张,并发出急促的警戒声,缓步行至空旷地以引起入侵者的注意,等到雌鸟从容进入丛薮中,才向不同的方向逃逸。疾走时头部前后晃动,尾羽向下垂,不常惊飞。 晚上会在树上停栖过夜。一般在傍晚上飞跃上树,有时会由一树枝跳跃到另一树枝,然而每一只的树栖地点并不固定。早晨自树上跳动地面上觅食,往下跳时,身体向前倾,尾羽张开。 杂食性。觅食时,以喙直接啄食地表植物的新叶、幼芽、花、各种浆果、草籽,也常在走动时用喙或爪扒开地面落叶或腐植土,再用喙啄食土中的蚯蚓、蚂蚁、蝴蝶幼虫和其它昆虫,此外会啄食地上的小石子。 鸣叫声的变化不多,常听到的几种声音如下:(1)连续低沉的“咯、咯、咯”声。平时行走时、雌鸟带小鸟时、有人沿路跟随时、受惊飞逃时,都会发出这种叫声;(2)低头觅食时,发出音量低小的“嗯、嗯”声,有时其后还夹着“Sui—”声;(3)在受惊、感受到威吓或逃窜时,发出尖锐而洪亮的“Kui—”、“Sui—”、“Ka—”、“Chieu—”声;被人监视时,发出“叽咕”和“Sui—Sui—Yi”叫声。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