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颈长尾雉

白颈长尾雉

英文名:White-necked Long-tailed Pheas
别    名: 地花鸡 地鸡 花山鸡
  • 纲:鸟纲
  • 目:鸡形目
  • 科:雉科
  • 属:长尾雉属

白颈长尾雉简介导读

白颈长尾雉
英文名:White-necked Long-tailed Pheas

纲目科属:
鸡形目 / Galliformes
雉科 / Phasianidae
长尾雉属 / Syrmaticus Ellioti

白颈长尾雉 / White-necked Long-tailed Pheas

描述:雄鸟:体大(81厘米)的近褐色雉。头色浅,棕褐色尖长尾羽上具银灰色横斑,颈侧白色,翼上带横斑,腹部及肛周白色。黑色的颏、喉及白色的腹部为本种特征。脸颊裸皮猩红色,腰黑,羽缘白色。雌鸟(45厘米)头顶红褐,枕及后颈灰色。上体其余部位杂以栗色、灰色及黑色蠹斑。喉及前颈黑色,下体余部白色上具棕黄色横斑。

虹膜-黄褐;嘴-黄色;脚-蓝灰色。

叫声:声音低沉。通常清晨鸣叫。雄鸟较雌鸟常叫,声为gu-gu-gu, ge-ge-ge 或ji-ji-ji, ju-ju-ju。

分布范围:中国东南部特有种。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较常见,分布于江西、安徽南部、浙江西部、福建北部、湖南、贵州东部及广东北部的山林,沿海地区在海拔200~500米,内陆为海拔1000~1500米。

习性:栖于混交林中的浓密灌丛及竹林。性机警。以小群活动。

俗名:地花鸡 地鸡 花山鸡

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的江西、安徽南部、浙江西部、福建北部、湖南、贵州东部及广东北部的山林,沿海地区在海拔200-500米,内陆为海拔1000-1500米。
雄鸟额、头顶和枕橄榄灰褐色,后颈灰色,颈侧白而沾灰。脸裸露,鲜红色,耳羽淡灰褐色,眼上有一短的白色眉纹、颏、喉及前颈黑色,上背和胸辉栗色,具金黄色羽端和黑色中央次端斑;肩羽基部栗色,逐渐变为黑色,并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在两肩各形成一条宽阔的白带。下背、腰及较短的尾上覆羽黑色而具蓝色金属光泽,并具细窄白色横斑和羽缘;较长的尾上覆羽和尾羽橄榄灰色,具宽阔的栗色横斑;翅上覆羽辉暗赤褐色,覆羽中部横贯以钢蓝色斑块,大覆羽具黑色横斑和白色羽端。初级飞羽暗褐色,外翈端部棕色而杂有褐斑;次级飞羽浅栗色而具灰色端缘。腹棕白色,胁栗色,尾下覆羽绒黑色。 雌鸟 雌鸟额、头顶和枕栗褐色,头侧、颈侧及颏沙褐色,后颈灰褐,喉和前颈黑色,背黑而具浅栗色横斑和沙褐色至灰褐色羽端,翕具白色矢状羽干斑,往背此斑逐渐缩小和消失。下背至尾上覆羽沙褐色或棕褐色,而杂以黑色和棕色斑;翅上覆羽基部大都红棕至棕褐色,密杂以黑斑,端部沙褐色而具白缘,内翈端部具一黑色斑块。初级飞羽暗褐色,外侧儿枚外翈杂有淡棕黄色三角形斑,次级飞羽亦暗褐,具不规则的栗色横斑和浅褐色羽端。中央尾羽灰白色而密杂以栗褐色斑点和横斑,外侧尾羽和尾下覆羽栗色,具黑色次端斑和宽阔的白色羽端。胸和两胁浅棕褐色,具白色羽端和微杂黑斑,其余下体大都白色。 虹膜褐色至浅栗色,脸裸出部辉红色,嘴黄褐色,脚蓝灰色,雄鸟具距。
留鸟。喜集群,常呈3-8只的小群活动。多出入于森林茂密、地形复杂的崎岖山地和山谷间。性胆怯而机警,活动时很少鸣叫,因此难于见到。在发现异常情况时,亦是先急跑几步再停下观察动静,如无危险,则悄悄走开或飞走;如发现敌害临近,则马上起飞,同时发出尖锐的叫声。活动以早晚为主,常常边游荡边取食,中午休息,晚上栖息于树上。 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叶、茎、芽、花、果实、种子和农作物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春季主要吃紫云英、卷柏、马兰、看麦娘、半夏、半边莲、草、叶底珠、齿缘苦、繁缕、紫花地丁、石吊兰,以及萝卜、油菜的茎叶、香菇、木耳、稻谷、玉米和部分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夏季则主要啄食锦鸡儿、山胡椒、野鸦椿、猕猴桃、五味子、野葡萄和昆虫。秋季主要以果实和种子,特别是壳斗科植物种子和昆虫为食。冬季主要以蕨类、谷粒、玉米,以及植物嫩芽、茎和根为食。常成群到取食地觅食。觅食地点较为固定,常到农田觅食,觅食活动主要在清晨和傍晚。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