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鹇

白鹇

英文名:Silver Pheasant
别    名: 白寒鸡 白山鸡 白鹇鸡 长尾白山鸡 地鸡 银鸡 银雉 银雉 越禽
  • 纲:鸟纲
  • 目:鸡形目
  • 科:雉科
  • 属:鹇属

白鹇简介导读

白鹇
英文名:Silver Pheasant

纲目科属:
鸡形目 / Galliformes
雉科 / Phasianidae
鹇属 / Lophura Nycthemera

白鹇 / Silver Pheasant

描述:雄鸟:体大(94~110厘米)的蓝黑色雉类。尾长而白,背白,头顶黑,长冠羽黑色,中央尾羽纯白,背及其余尾羽白色带黑斑和细纹,下体黑色,脸颊裸皮鲜红色。与黑鹇区别在于尾更长更白,腿红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至栗色,下体具褐色细纹或杂白色或皮黄色,具暗色冠羽及红色脸颊裸皮。与黑鹇雌鸟的区别为脚粉红色,外侧尾羽黑色、白色或浅栗色而非暗褐色。各亚种间,尤其是雌鸟的体羽细微处有别。指名亚种的雌鸟下体为淡褐色;亚种fokiensis的雌鸟下体褐色,外侧尾羽有明显的黑白色蠹斑;rufipes的雌鸟冠羽无黑色羽尖;whiteheadi雌鸟上背黑色具白色矛纹,下体黑色带白色点斑;occidentalis雌鸟外侧尾羽具深重的黑白色蠹斑;亚种omeiensis的雄鸟尾羽内翈具黑色条纹。

虹膜-褐色;嘴-黄色;脚-鲜红色。

叫声:通常少叫。告警时发出刺耳的ji-go, ji-go声或尖厉哨音。求偶期雄鸟发出轻柔的lu, lu, lu, lu…叫声。进食时常轻叫。

分布范围:中国南部、海南岛及至东南亚。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见于中国南部及东南部大部地区中等海拔高度的常绿林。竹林及灌丛。亚种fokiensis在福建及广东东部;指名亚种在广西;whiteheadi在海南岛;rongjiangensis在贵州;omeiensis在四川南部;beaulieui 在云南南部及东南部;occidentalis在云南怒江以西;rufipes在云南西南部至怒江以东;jonesi在西双版纳怒江和澜沧江之间南接 rufipes。一些著者并不认同所有这些亚种。

习性:结小群活动。常在取食的猴类和鸠鸽类下拣食无花果。栖于开阔林地及次生常绿林,高可至海拔2000米。

注:在与黑鹇重叠分布的区域内有杂交。

俗名:白寒鸡 白山鸡 白鹇鸡 长尾白山鸡 地鸡 银鸡 银雉 银雉 越禽

世界 分布于柬埔寨、中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泰国、越南。不确定存在:阿根廷。 中国 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广东、广西、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海南等地。以雄鸟上体和尾羽上的黑纹的宽窄及条数的不同为主要标志,白鹇共分化为16个亚种,有9个亚种分布于中国境内,榕江亚种分布于广西西北部的融水、南丹、东兰、环江,四川南部的合川、叙永和贵州的11个县、市境内;滇西亚种分布于云南西部的腾冲、潞西、盈江、泸水等地;缅北亚种仅分布于云南西南部的澜沧;掸邦亚种分布于云南西部的15个县、市境内;滇南亚种分布于云南南部的11个县境内;峨眉亚种分布于四川中部和南部的10个县、市境内;指名亚种分布在湖南西南部的洞口、绥宁、新宁、城步、武冈,广东北部和中部的始兴、乳源、高要、乐昌,云南东南部的文山、马关、河口和广西的23个县、市境内,此外在贵州东南部也可能有分布;福建亚种分布于广东东部的大埔,湖南东南部的炎陵、桂东、宁远,湖北东南部的阳新、通山、崇阳、通城,以及江西、福建、浙江和安徽南部的广大地区;海南亚种仅分布于海南的7个县境内。 2022年3月,江西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在红外相机拍摄的影像中,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的画面。
雄鸟 头上羽冠及下体蓝黑色;脸裸露,赤红色。上体和两翅白色,自后颈或上背起密布近似‘V’字形的黑纹;黑纹的多寡,粗细以及显著与否随亚种而不同。尾甚上,白色,尾的长短、其上有无黑纹、黑纹的多少,亦随亚种而不同,是亚种的另一鉴别特征之一。 雄鸟羽色不同于其他雉类的绚丽华美,而是一身银装素裹。它的头上具有长而厚密,状如发丝的黑色羽冠,并披于头后;脸部裸出,呈鲜红色;整个下体都是乌黑色;上体和身体后面长长的尾羽,都是洁白的衬底上密布着细细的“V”字形黑纹。尤为别致的是,尾羽上的黑纹越向后越小,逐渐消失。 雌鸟 上体棕褐色或橄榄褐色;羽冠褐色,先端黑褐色;脸裸出部小,赤红色。背羽干较淡,边缘较深,飞羽棕褐色,次级飞羽外翈缀有黑色斑点;中央尾羽棕褐色,外侧尾羽黑褐色,满布以白色波状斑。下体亦为棕褐或橄榄褐色,胸以后微缀黑色虫蠹状斑,尾下覆羽黑褐色而具白斑。 虹膜橙黄色或红褐色,嘴角绿色,脚红色。
白鹇成对或成3-6只的小群活动,冬季有时集群个体多达16-17只。由一只强壮的雄鸟和若干成年雌鸟、不太强壮或年龄不大的雄鸟以及幼鸟组成,群体内有严格的等级关系。每当春季繁殖期之前,总会有发生激烈的争斗。黄昏时,它们在林中树枝上栖息,首先伸长脖颈,四下张望,然后扑动翅膀,飞到树杈上停稳。有时一个群体栖于同一树枝上,相互靠拢,排成一条直线,次日清晨再一一飞到下地活动。性机警,胆小怕人,受惊时多由山下往山上奔跑。一般很少起飞,紧急时亦急飞上树。通常在亮天后即从夜栖树上飞到地面活动,一般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次活动高潮。活动多在巢域内,每日活动路线、范围、地点都较固定,多数时间都用于觅食。食饱后通常原地站立休息或理羽,偶尔也有飞到树上休息的。晚上成群栖于高树上,一般在天黑时才开始上树栖息。通常雌先雄后,或雌雄一起一边发出叫声,一边飞上一定高度的树枝,然后逐步登高,藏于高大乔木密集的树冠下,距地高度多为6-8米。活动时较为安静无声,有时可听到行走时踩踏的‘沙沙’声。通常仅在有危险时雄鸟才发出尖利的‘ji-go-go-go’的警戒声。 白鹇为杂食性,主要以锥栗、悬钩子、百香果等植物的嫩叶、幼芽、花、茎、浆果、种子,以及根和苔藓等为食,其中最常吃的是南亚锥栗的坚果、崖豆 、蕨叶、芭蕉芋等植物。也吃金针虫、蝗虫、蚂蚁、蚯蚓、鳞翅目昆虫和幼虫、甲虫、蚂蚁、蜗牛等动物性食物。食物种类已经记录到的就有66种植物,以及30多种动物。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