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胸竹鸡

棕胸竹鸡

英文名:Mountain Bamboo-Partridge
别    名: 缅甸竹鸡 棕眉竹鸡
  • 纲:鸟纲
  • 目:鸡形目
  • 科:雉科
  • 属:竹鸡属

棕胸竹鸡简介导读

棕胸竹鸡
英文名:Mountain Bamboo-Partridge

纲目科属:
鸡形目 / Galliformes
雉科 / Phasianidae
竹鸡属 / Bambusicola Fytchii

棕胸竹鸡 / Mountain Bamboo-Partridge

描述:中等体型(34厘米)的灰褐色鹑类。尾长,外侧尾羽棕色,脸、喉皮黄白色,一道从眼后延至颈部的黑线与白色眉纹形成对照是为本种特征。上胸栗色,上具白色和灰色的点斑或细纹;下胸及肛周皮黄白色,上具心形黑色大点斑。雄雌同色。

虹膜-红褐;嘴-近黑;脚-灰色。

叫声:雄鸟啼叫声似che-chirree-che-chirree, chiree。雌鸟也有不和谐的刺耳叫声。被赶时尖声大叫。

分布范围:印度东北部至中国的西南部,东南亚。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在云南及四川南部为不常见留鸟,栖于高草及竹林灌丛,由低山至海拔2000米左右。

习性:以小群栖居。雄鸟春季异常喧哗,常飞上桤木栖木鸣叫。多近溪水。受惊时飞行数米远即遁入高草丛中。

俗名:缅甸竹鸡 棕眉竹鸡

分布于孟加拉国、中国(四川西南部、贵州西南部、云南西部和南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泰国,越南北部、缅甸和印度阿萨姆邦。
棕胸竹鸡雄鸟自额至枕棕褐色,具细小而不甚明显的黑色羽干纹,眼先淡棕黄色,眼后有一粗的黑色纹,向后延伸至颈;紧接其上又有白色沾棕的眉纹,亦向后延伸至颈。后颈栗棕色,具灰棕色羽缘;上背、肩、次级覆羽和三级飞羽褐灰色,缀有暗褐色虫蠹状斑和棕黑色近端中央斑,两边有栗棕色条纹;三级飞羽具窄的白色端斑,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棕褐色,密布有细小的暗褐色虫蠹状横斑。尾上覆羽末端具白色斑点,较长的尾上覆羽末端中央还具黑色斑点。尾羽、初级覆羽、初级和次级飞羽大都红棕色,中央尾羽红棕色较淡,并缀有棕白色和棕黑色虫蠹状横斑。颏、喉和头、颈的两侧淡棕黄色,略较眼先为深;前胸深栗棕色,羽缘缀有灰色;后胸、腹至尾下覆羽淡乳黄色,除肛周外各羽均具黑斑;腹侧和两胁白色,具黑色横斑,到近端处扩大为三角形斑,几相连成一片黑色。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眼后纹不为黑色而为棕色,下体黑斑较小而少。 虹膜棕色或红褐色,嘴角褐色,跗蹠与趾暗绿褐色或绿灰色。
常以小群栖居活动,群由数只至20多只组成,冬季结群较大,繁殖季节则分散活动。每群有固定的活动区域,取食地和栖息地较固定,领域性较强。通常在天一亮即开始活动,一直到黄昏。晚上栖于竹林或树上,常成群在一起栖息,头朝向同一方向。天冷时群间个体靠得较紧,常栖于同一树枝,天热时个体间距离拉大,或分别栖于几个树枝。多数时候都在地面草丛中活动,常成行在草丛中穿行,并发出‘Sha,Sha’的声响。受惊时则藏匿于草丛中不动,一般很少起飞,当人迫近时才突然飞起,群体分散飞向各方,飞行迅速,两翅扇动较快,但不高飞,通常紧贴地面飞行,而且不持久,飞不多远又落入草丛。有时也急飞上树,特别是当被猎犬追击时。有短距离的季节性的垂直迁徙现象,夏季常上到山腰或山顶,冬季则下到山麓平原。雄鸟春季异常喧哗,常飞上桤木栖木鸣叫。多近溪水。受惊时飞行数米远即遁入高草丛中。 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幼芽、浆果、种子、以及大豆、小麦等各种农作物为食,也吃各种昆虫、蠕虫、蜗牛等动物性食物。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