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颊山鹧鸪

白颊山鹧鸪

英文名:White-cheeked Partridge
别    名:
  • 纲:鸟纲
  • 目:鸡形目
  • 科:雉科
  • 属:山鹧鸪属

白颊山鹧鸪简介导读

白颊山鹧鸪
英文名:White-cheeked Partridge

纲目科属:
鸡形目 / Galliformes
雉科 / Phasianidae
山鹧鸪属 / Arborophila Atrogularis

白颊山鹧鸪 / White-cheeked Partridge

描述:中等体型(28厘米)的橄榄褐色山鹧鸪。脸黑而颊甚白。形似红喉山鹧鸪的指名亚种,但上体黑斑略窄,脸上图纹有异,喉缺少棕色,上胸部有细纹但两胁少棕色。

虹膜-红褐色;嘴-黑色(雄鸟)或褐色(雌鸟);脚-橘黄至红色。

叫声:洪亮的哨音whew, whew重复许多次,以更尖更快的whew结尾。也发出清晰响亮的双哨音。群体散开时的联络哨音甚柔美。

分布范围:印度东北部及缅甸。

分布状况:在中国仅为区域性分布。留鸟,见于云南西部的盈江及怒江以西地区。

习性:具本属的典型特性。以小群栖居于灌木丛至海拔1300米近高大林木处。

世界分布:分布于中国、印度东北部和缅甸东北部。 中国分布:分布于云南西部盈江地区。
白颊山鹧鸪额灰色,头顶橄榄褐色,枕和后颈棕色;眼先和眉纹黑色,彼此连结形成1条长的黑色纵带,往后延伸至颈侧,眼下亦有一条黑带,自眼先开始沿眼下到颈侧与眉纹相遇;紧接眉纹后上方有一条宽带,前端稍窄为黄白色,往后变宽为草黄色而具黑斑;颊和耳羽乳白色,彼此连结形成一条宽的白色纵带;背至尾上覆羽橄榄褐色,密缀有规整的黑色横斑;尾上覆羽横斑窄而不明显,翅上覆羽与背同色,具较粗的黑色横斑,羽端微沾栗色;初级飞羽一与覆羽暗褐色,羽端略沾淡栗色;次级飞羽黑褐色,外翈缀有栗色,并具宽阔的黑色羽缘;三级飞羽橄榄褐色,具黑色粗斑和栗色端斑。颏、喉和前颈黑色,前颈基部白色;胸灰色,上胸具放射状黑色滴状斑,下胸灰色,到腹中央和肛周逐渐变为灰白色至白色;两胁灰色,缀有橄榄褐色,并具白色羽干纹,其末端扩大成点滴状。尾下覆羽棕褐色,具黑色次端斑和棕褐色或白色端斑。 虹膜褐色或红褐色,嘴暗褐色或黑色;眼周和喉部裸露皮肤粉红色,繁殖季节变为鲜红色或深红色;脚暗橙色,繁殖季节变为鲜橙红色或红色。
白颊山鹧鸪常成群活动,群多由5-8只或10余只组成。善于在地上奔跑和行走,一般很少起飞。主要以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枝、嫩叶、芽、浆果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等动物性食物。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