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翅山鹑

斑翅山鹑

英文名:Daurian Partridge
别    名: 斑翅子 斑鸡 沙板鸡
  • 纲:鸟纲
  • 目:鸡形目
  • 科:雉科
  • 属:山鹑属

斑翅山鹑简介导读

斑翅山鹑
英文名:Daurian Partridge

纲目科属:
鸡形目 / Galliformes
雉科 / Phasianidae
山鹑属 / Perdix Dauuricae

描述:雄鸟:体形略小(28厘米)的灰褐色鹑类。脸、喉中部及腹部橘黄色,腹中部有一倒”U”字形黑色斑块。与灰山鹑的区别在于胸为黑色而非栗色,喉部橘黄色延至腹部,喉部有羽须。雌鸟胸部无橘黄色及黑色,但有”羽须”。

虹膜-棕色;嘴-近黄;脚-黄色。

叫声:为本属典型的嘎嘎声。

分布范围:中亚至西伯利亚、蒙古及中国北部。

分布状况:甚常见。指名亚种于新疆西北部;przewalskii于青海、甘肃,suschkini 于内蒙古、陕西、宁夏、山西、河北及中国东北部。

习性:同灰山鹑。

俗名:斑翅子 斑鸡 沙板鸡

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在中国分布于青海(西宁、民和、共和、乌兰、青海湖)、东北地区及新疆,甘肃、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
斑翅山鹑雄性成鸟:头顶、枕和后颈暗灰褐色,具棕白色羽干纹,纹的末端常扩大成点;额部、眼先、眼上纹和头的两侧棕褐色;前额基部有一小黑斑,介于两鼻孔之间;耳羽栗褐色,具浅黄羽干纹。上背及下颈和前胸有两侧均为灰色,混以棕褐色;有的羽毛具次端横斑。体背其余部分棕色;具灰黑色虫蠹横列的细纹,并杂以排列整齐明显的栗色横斑;尾上覆羽的横斑变稀但更宽阔,中央三对尾羽表面与背同色,其余尾羽纯栗,而具更暗栗色的宽阔次端斑;肩和翅上覆羽及三级飞羽与背小覆暗,初级飞羽和次纺飞羽褐色,内外均具浅棕白色横斑;但次级飞羽褐色部分亦缀以棕点;喉侧羽变长变尖,呈须状;头部羽毛和前胸呈棕褐色;下胸至腹部中央具马蹄形黑色块斑。胸侧灰色,两胁棕白,并均具宽达4毫米的栗色横斑;腹部白沾棕;尾下覆羽棕白色。 雌性成鸟:羽色和雄鸟基本相同。头顶暗褐;羽干纹暗棕;耳羽浓栗,中部转黑,眼下有栗斑与耳羽相连;上背灰色范围十分狭窄,上胸呈深棕褐色;下胸马蹄形黑斑缩小,或仅存痕迹。 虹膜暗褐色,嘴暗铅色或暗角色;腿、跗蹠和趾肉色或灰肉色。
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特别是秋节和冬季,常成15-25只,甚至多到50只的大群活动。冬末群体逐渐变小,到繁殖期则完全成对活动。繁殖后期则成家族群活动,秋季逐渐由一些零散个体或其他群个体的加入而形成较大的群体。但通常都呈家族群活动,并占据一定面积的领域。领域面积大小通常为2平方公里左右。夏季在2-8公顷之间。对外来个体和其他群的进入常常被驱赶,有时甚至引起争斗。叫声为“嘎嘎”声。善于奔跑,也善于匿藏,遇到危险时常常静立不动,好奇地伸颈观望,如果敌害相距较远时,则继续朝相反方向活动,如危险临近,则很快钻入附近树林或灌丛中,仅在紧急情况时才起飞,每次飞翔距离不远,一般飞翔50米或100米左右即落入灌丛中,飞翔时两翅煽动快而有力,常常发出“扑一扑一扑—”的振翅声。飞翔不高,常贴地面飞行,飞行速度较快,但一般情况下很少起飞。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包括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叶、嫩芽、浆果、草杆等,也吃蝗虫、蚱蜢等昆虫和小型无脊推动物,特别是繁殖季节。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