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鹧鸪

中华鹧鸪

英文名:Chinese Francolin
别    名: 赤姑 花鸡 怀南 越雉 鹧鸪 鹧鸪鸟 中国鹧鸪
  • 纲:鸟纲
  • 目:鸡形目
  • 科:雉科
  • 属:鹧鸪属

中华鹧鸪简介导读

中华鹧鸪
英文名:Chinese Francolin

纲目科属:
鸡形目 / Galliformes
雉科 / Phasianidae
鹧鸪属 / Francolinus Pintadeanus

中华鹧鸪 / Chinese Francolin

描述:雄鸟:中等体型(30厘米),不会误认的黑色鹑类。枕、上背、下体及两翼有醒目的白点,背和尾具白色横斑。头黑带栗色眉纹,一宽阔的白色条带由眼下至耳羽,颏及喉白色。雌鸟似雄鸟,但下体皮黄色带黑斑,上体多棕褐色。

虹膜-红褐色;嘴-近黑;脚-黄色。

叫声:独特的洪亮而刺耳的鸣叫,声如 ‘do-be-quick-papa’ 或 ‘come to the peak ha-ha’。晨昏时数鸟可同时鸣叫。

分布区域:印度东北部至中国南部及东南亚。引种至菲律宾。

分布状况:常见留鸟,见于云南西部及南部、贵州西南部、广西、海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及安徽。

习性:栖于低地至海拔1600米的干燥林地、草地及次生灌丛。

俗名:赤姑 花鸡 怀南 越雉 鹧鸪 鹧鸪鸟 中国鹧鸪

分布于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 中国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浙江、安徽南部、福建、江西、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广大地区。
雄鸟头顶、枕和后颈上部黑褐色,具黄褐色羽缘;前额、头的两侧和后颈栗黄色,并形成一条宽带,一直围绕到头顶和后颈上部;眼先和颊白色,其上有一宽的黑色眼上纹从鼻孔开始一直延伸到颈侧,其下有一窄的黑色颚纹;眼圈黑色,耳羽略呈黄色;后颈下部、上背和胸侧黑褐色,羽片具三排并列的白色斑,末排白斑常为椭圆形,上背具栗红色端斑,肩部栗红色端斑尤为宽阔而显著;翅上覆羽亦为黑褐色,但白斑多缀有黄褐色,初级飞羽暗褐色,内外翈均具并列的淡黄色和白色斑;下背和腰黑褐色,密布细窄而呈波浪状的白色横斑;尾上覆羽横斑常转为黄褐色或栗褐色,并缀以细小黑点;尾羽黑色,中央一对尾羽内外翈均具白色横斑,外侧尾羽仅外翈具白色横斑。颏、喉白色;胸、腹及两胁黑褐色,内外翈具并排的白色圆斑,愈向后白斑愈大,到最后两侧白斑几相融合;两胁白斑常沾有黄褐色;肛羽呈羽绒状,浅黄色,尾下覆羽栗黄色,具黑色羽干纹。 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黑色眼纹和颚纹常断裂而不连贯。上体近黑褐色,向后转为黄褐色,上背具白色圆形斑,下背、腰和尾上覆羽为白色横斑;肩羽黑褐色,仅末端呈暗栗褐色。上胸黑褐色,满布以淡黄色圆斑;下胸、腹和两胁白色沾黄,缀有少许黑褐色横斑;尾下覆羽栗黄色,无纵纹。其余同雄鸟。 幼鸟似雄鸟,但体色较暗。 虹膜暗褐色,嘴峰黑色,脚橙黄色。
喜欢单独或成对活动,像其他鸡类那样善于结群。飞行的速度很快,常作直线飞行。它们的警惕性极高,总是隐藏在草丛或灌木丛里,极难发现。受惊后大多飞往高处,这一点与其他鸡类不同。 中华鹧鸪为杂食性,主要以蚱蜢、蝗虫、蟋蟀、蚂蚁等昆虫为食,也吃各种草本植物,以及灌木的嫩芽、叶、浆果和种子,还有农田中散落的谷粒、稻粒、花生、黄粟等粮食颗粒和甘薯、半夏、槐树果、油菜花等。 雄鸟还有着美妙的歌喉。每当春暖花开之时,在晨曦照耀下,雄鸟们飞落在高高的岩石上或树枝上,放声歌唱,往往是一鸟高唱,群鸟响应,此起彼落,遍及山野,给春天带来了勃勃生机。都具有十分善斗的性格,也是一个为了保护巢区而表现得很强悍的种类,所以鹧鸪的产地有“一个山头一只鹧鸪,越界比斗”的说法。这种对巢区的保护,使营巢的鸟类有较均匀的分布,保证了繁殖期中的成鸟和雏鸟都有充足的食物供应。 中华鹧鸪喜暖怕冷,喜欢沙浴,喜欢阳光。公母的活动喜好略有差异,在不同季节有不同活动范围,在一天中活动范围也有差距,天亮即下到山脚喝水觅食。上午十一点左右当山上沙土被阳光晒热时即上到山腰、山顶土壤酥松处晒太阳、并进行沙浴,沙浴既是中华鹧鸪进行身体清洁的方式,也是它们是宣示自己地盘的方式,下午两点后下山觅食,至天黑前上到山上过夜,它们在地上草木稀疏处睡觉,并且睡觉地方比较固定,一座山上只有一只公鸪可在这种明显的地域进行沙浴,并且得到地盘所有者的公鸪认可的母鸪也可以同样方式活动。 在一些捕捉公鸪比较严重的区域,通常有一只公鸪占领数个山头的情况,并和该山头的所有发情母鸪进行交配。一般而言,母鸪的活动范围较小且相对固定。除繁殖期外大多鸪都是单独活动的,不结群(仔除外)。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