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孔雀

绿孔雀

英文名:Green Peafowl
别    名: 孔雀 越鸟 爪哇绿孔雀
  • 纲:鸟纲
  • 目:鸡形目
  • 科:雉科
  • 属:孔雀属

绿孔雀简介导读

绿孔雀
英文名:Green Peafowl

纲目科属:
鸡形目 / Galliformes
雉科 / Phasianidae
孔雀属 / Pavo Muticus

绿孔雀 / Green Peafowl

描述:体型硕大(雄鸟240厘米,雌鸟110厘米)而不会被错识的雉类。雄鸟尾特长,头部冠羽竖起,颈、上背及胸部具绿色光泽,尾上覆羽特长并具闪亮眼斑而成尾屏。雌鸟无长尾,色彩不及雄鸟艳丽,下体近白色。

虹膜-红褐;嘴-角质色;脚-暗灰。

声音:晨昏时立于栖木发出洪亮如长号般的kay-yaw, kay-yaw的叫声。

分布范围:印度东北部至中国云南、东南亚及爪哇。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亚种imperator 以往在云南曾广泛分布,高至海拔1500米。现因为猎收尾羽及吃食使其分布范围甚为狭窄。

习性:栖于沿河的低山林地及灌丛。雄鸟有精彩表演,向雌鸟炫耀开启的尾屏。

俗名:孔雀 越鸟 爪哇绿孔雀

原生种分布:柬埔寨、中国、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泰国、越南。 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西部怒江地区、西南部思茅地区、南部红河地区和中部楚雄地区。 已灭绝区域:孟加拉、印度、马来西亚。
雄鸟头顶耸立一簇冠羽,约长11厘米。冠羽中部辉蓝色而具翠绿色羽缘;前部为鱼鳞状,呈辉亮的蓝绿色,有时具浅蓝紫色光泽。后颈、上背和胸呈金铜色,羽基暗紫蓝色,并具翠绿色狭缘,常部分显露于外,尤以下颈和胸为著。下背和腰翠绿色,具铜褐色矢状羽干纹和黑褐色端缘;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肉桂色,具暗褐色羽端;次级飞羽暗褐色,外翈蓝绿色;内侧覆羽铜褐色,间杂有棕色虫蠹状斑;其余翅上覆羽暗蓝绿色,并富有光泽。尾上覆羽多达100~150枚,并特形延长为尾屏,覆于尾上,羽支分离,绿褐色,具紫铜色光泽;近羽端处有椭圆形眼状斑,斑的中心有暗紫色肾状或圆形小斑,外围以辉亮的蓝绿色;其外又围有一圈宽阔的黄铜色,再围以暗褐色和浅黄色狭缘,最外层为浅葡萄红色,羽端紫铜色,色彩极为艳丽,外侧眼状斑层次不及中央鲜明。最长的尾上覆羽羽支翠绿色,羽端呈同色的菱角形羽片,且无眼状斑;最外侧数枚尾上覆羽亦为翠绿色,内翈羽枝稀疏,外翈羽支较多,且亦分离,至羽端处形成镰刀状羽片,亦不见眼状斑,尾短,隐于尾屏下,呈黑褐色。腹和两胁暗蓝绿色、肛周和尾下覆羽浓褐色,松软如绒状。 雌鸟似雄鸟,但无尾屏,亦远不如雄鸟羽色鲜艳。背部和腰部暗褐色,具黄铜色或绿色光彩。尾上覆羽短,不及尾长,颜色与背相同,并具翠绿色光彩。尾黑褐色,微缀褐白色横斑和羽端。颏、喉白色,两侧杂有褐色。 虹膜红褐色,嘴峰黑褐色,下嘴较淡,跗蹠角褐色,眼周裸出部浅钴蓝色,颊裸出部鲜钴黄色。雄鸟具一长距。
常成群活动,多由一雄数雌和亚成体组成小群,有时亦见单只和成对活动。善奔走,不善飞行,行走时步履轻盈矫健,行走姿势有似一步一点头。疾走时像奔跑一样,一般在逃避敌害时多大步急驰,逃窜于密林中。通常很少起飞,但向下滑翔时亦飞得很快。白天活动,尤以早晨和下午活动较多,中午多上树或在林中阴凉处休息,晚上栖息于树上。性机警,胆小怕人,活动时不时抬头观望周围动静,发现人时老远即逃走或鼓翼向远处飞去。鸣声高而洪亮,似“ga-wo,ga-wo”。 迁徙:留鸟。 觅食:食性较杂,主要吃川梨(Pyrus pashia)、黄泡(Rubus obcordatus)果实、幼树枝叶、芽苞、蘑菇、草子、豌豆、稻谷等植物和农作物,也吃蚱蜢、蟋蟀、蛾、白蚁、蝽蟓、蚯蚓、蜥蜴、蛙等动物性食物。常成5~10只小群边走边觅食,尤以清晨和临近傍晚时觅食活动较为频繁。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