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声杜鹃

四声杜鹃

英文名:Indian Cuckoo
别    名: 光棍背钮 光棍好过 花喀咕 花喀咕 快快割麦 豌豆八哥 印度喀咕
  • 纲:鸟纲
  • 目:鹃形目
  • 科:杜鹃科
  • 属:杜鹃属

四声杜鹃简介导读

四声杜鹃
英文名:Indian Cuckoo

纲目科属:
鹃形目 / Cuculiformes
杜鹃科 / Cuculidae
杜鹃属 / Cuculus Micropterus

四声杜鹃 / Indian Cuckoo

描述:中等体型(30厘米)的偏灰色杜鹃。似大杜鹃,区别在于尾灰并具黑色次端斑,且虹膜较暗,灰色头部与深灰色的背部成对比。雌鸟较雄鸟多褐色。亚成鸟头及上背具偏白的皮黄色鳞状斑纹。

虹膜-红褐;眼圈-黄色;嘴-上嘴黑色,下嘴偏绿;脚-黄色。

叫声:响亮清晰的四声哨音’one more bottle’,不断重复,第四声较低,常在晚上叫。

分布范围:东亚、东南亚、菲律宾、婆罗洲、苏门答腊并附近岛屿及爪哇西部。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海拔1000米以下低地林的常见夏季繁殖鸟。见于中国东北至西南及东南。在海南岛为留鸟。

习性:通常栖于森林及次生林上层。常只闻其声不见其鸟。

俗名:光棍背钮 光棍好过 花喀咕 花喀咕 快快割麦 豌豆八哥 印度喀咕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马尔代夫、缅甸、尼泊尔、菲律宾、俄罗斯联邦、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越南。
四声杜鹃额暗灰沾棕,眼先淡灰色,头顶至枕暗灰色,头侧灰色显褐。后颈、背、腰、翅上覆羽和次级、三级飞羽浓褐色。初级飞羽浅黑褐色,内侧具白色横斑;翼缘白色,中央尾羽棕褐色,具宽阔的黑色近端斑,先端微具棕白色羽缘。沿羽干及两侧具棕白色斑块,羽缘微具棕色。其余尾羽褐色具黄白色横斑;羽干及两侧尾端和羽缘白色,沿羽干斑块较中央尾羽大而显著。颏、喉、前颈和上胸淡灰色。胸和颈基两侧浅灰色,羽端浓褐色并具棕褐色斑点,形成不明显的棕褐色半圆形胸环。下胸、两胁和腹白色,具宽的黑褐色横斑,横斑间的间距也较大。下腹至尾下覆羽污白色,羽干两侧具黑褐色斑块。
四声杜鹃游动性较大,无固定的居留地。性机警,受惊后迅速起飞。飞行速度较快,每次飞行距离也较远,出没于平原以至高山的大森林中,非常隐蔽,往往只听到其从树丛中发出的鸣叫声而看不见鸟。鸣声宏亮,四声一度,每度反复相隔2-3秒钟,常从早到晚经久不息,尤以天亮时为甚。叫声似“gue-gue-gue-guo”象汉语四个字音,故人们选过不少的四字语句来给此杜鹃命名。其鸣叫的高潮期直延至7月。主要以昆虫为食,特别是毛虫,这种食性在其他鸟类中很少见。尤其喜吃鳞翅目幼虫,如松毛虫,树粉蝶幼虫、蛾类等,兼有金龟虫甲、虎虫甲,有时也吃植物种子等少量植物性食物。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