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纹柳莺

冠纹柳莺

英文名:Blyth's Crowned Willow Warbler
别    名: 克氏冠纹柳莺、克氏柳莺
  • 纲:鸟纲
  • 目:雀形目
  • 科:莺科
  • 属:柳莺属

冠纹柳莺简介导读

冠纹柳莺
英文名:Blyth’s Leaf-Warbler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莺科 / Sylviidae
柳莺属 / Phylloscopus Reguloides

冠纹柳莺 / Blyth\'s Leaf-Warbler

描述:中等体型(10.5厘米)而色彩亮丽的柳莺。上体绿色,具两道黄色翼斑,眉纹及顶纹艳黄色,下体白染黄,脸侧、两胁及尾下覆羽尤是。外侧两枚尾羽的内翈具白边。与黑眉柳莺的区别为侧顶纹色淡,两道翼斑较醒目且下体少黄色。与白斑尾柳莺的区别在体型较大且下体黄色较少,也在于两翼轮换鼓振。诸亚种从西至东上体绿色较鲜亮,下体较黄。

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下嘴粉红;脚-偏绿至黄色。

叫声:鸣声为似山雀的chi chi pit-chew pit-chew声,后转成似鹪鹩的颤音。叫声为重复的响亮两音节pit-cha或三音节pit-chew-a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巴基斯坦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西部及南部、缅甸和印度支那。

分布状况:甚常见的季候鸟及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至云南北部及四川西南部;claudiae于四川、甘肃南部(白水江)、陕西南部(秦岭)及山西东南部;fokiensis于东南部;亚种goodsoni为留鸟于海南岛。指名亚种及claudiae冬季于云南南部。亚种claudiae及fokiensis迁徙经华南及东南;迷鸟至河北北戴河。

习性:亚种fokiensis当特色性地轮番鼓翼时显露其黄色的胁部。有时倒悬而于树枝下方取食。

注:亚种goodsoni有时被视为黑眉柳莺P. Ricketti的一亚种(参见郑作新,1987)。

世界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越南。 中国 北京、山西、陕西(北部神木、中部秦岭山区、南部留坝)、甘肃(南部天水、文县)、宁夏(泾源)、贵州(西北部赤水、北部遵义、东部江口和南部望谟)、西藏(南部、昌都地区西南部和东南部)、重庆(秀山)、四川(北部松潘、西部康定、西南部木里、南部美姑、中部雅安地区)、云南(西部龙陵、西北部丽江、中部昆明、峨山)、福建(西北部武夷山)、海南(东南部吊罗山)(繁殖鸟),越冬或迁徙期间见于云南(西部和南部马关)、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和香港等地。
冠纹柳莺上体概呈橄榄绿色;头顶较暗,稍沾灰黑色,中央冠纹淡黄色;眉纹长而明显,呈淡黄色;一条自鼻孔,穿过眼睛,向后延伸至枕部的贯眼纹,呈暗褐色;颊和耳羽淡黄和暗褐色相杂;翅和尾羽黑褐色,各羽外翈边缘与背同色;最外侧两对尾羽的内翈具白色狭缘;大覆羽和中覆羽的尖端淡黄绿色,形成两道翅上翼斑。下体白色,微沾灰色,胸部稍缀以黄色条纹;尾下覆羽为沾黄的白色。雌雄两性羽色相似。 虹膜暗褐色;上嘴褐色,下嘴褐色;脚角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6-10克,♀6-10克;体长♂95-118毫米,♀99-112毫米;嘴峰♂7-12毫米,♀8-11毫米;翅♂56-63毫米,♀56-63毫米;尾♂42-50毫米,♀40-50毫米;跗蹠♂17-21毫米,♀17-19毫米。(注:♂雄性;♀雌性)(西南亚种) 指名亚种:上体呈沾灰的橄榄绿色;头顶较暗褐而沾灰色,中央隐显一淡黄色冠纹,在头的后面较显;大覆羽和中覆羽尖端淡黄绿色,形成两道翅上翼斑。下体呈沾灰的白色,胸部略具黄色条纹;飞羽式大都为2=8/9或9或较8为短。
除繁殖季节成对或单只活动外,多见3-5只成小群活动或和其他柳莺混群觅食,多活动在树冠层、林下灌丛、草丛中,尤其在河谷、溪流和林缘疏林灌丛及小树丛中常见。 食物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如鞘翅目(金龟甲、瓢甲、金花甲、蟓甲等),鳞翅目(毛虫等),膜翅目(蚂蚁、蜂等),双翅目(蝇等),同翅目和革翅目等昆虫。 冠纹柳莺的鸣声似山雀的“chi chi pit-chew pit-chew”声,后转成似鹪鹩的颤音。叫声为重复的响亮两音节“pit-cha”或三音节“pit-chew-a”声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