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百灵

角百灵

英文名:Horned Lark
别    名: 角百灵鸟
  • 纲:鸟纲
  • 目:雀形目
  • 科:百灵科
  • 属:角百灵属

角百灵简介导读

角百灵
英文名:Horned Lark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百灵科 / Alaudidae
角百灵属 / Eremophila Alpestris

角百灵 / Horned Lark

描述:中等体型(16厘米)的深色百灵。头部图纹别致。雄鸟具粗显的黑色胸带,脸具黑和白色(或黄色)图纹,顶冠前端黑色条纹后延成特征性小”角”。上体几为纯暗褐色;下体余部白色,两胁有些褐色纵纹。雌鸟及幼鸟色暗(且无”角”),但头部图纹仍可见。飞行时翼下白色。诸亚种略有差异。亚种flava 脸部黄色;brandti及przewalskii额白;teleschowi顶冠无白色;albigula黑色的胸带与眼下黑色带斑相连。

虹膜-褐色;嘴-灰色,上嘴色较深;脚-近黑。

叫声:飞行叫声为音高而忧郁的siit-di dit。由栖处或于飞行时发出的鸣声为简单的高音嘶声,或为轻快的tu-a-li, tioli-ti或相似声音。

分布范围:全北界、北非、墨西哥南部、南美洲、中国。

分布状况:常见于繁殖区。中国有8个亚种–brandti于新疆北部、内蒙古、青海东部、甘肃北部、陕西北部及山西北部;albigula于新疆西部的喀什及天山地区;argalea 于新疆西南部的喀喇昆仑山及西藏的西南部;elwesi于西藏东部、青海东部的祁连山及四川西北部;przewalskii于青海柴达木盆地;teleschowi在新疆南部昆仑山及阿尔金山;khamensis于四川南部及西部;亚种flava繁殖于西伯利亚,但越冬于中国东北的较干旱地区。有些亚种甚有疑问,混交类型有见。

习性:繁殖于高海拔的荒芜干旱平原及寒冷荒漠。冬季下至较低海拔至短草地及湖岸滩。

原产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不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加拿大、中国、哥伦比亚、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希腊、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约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黎巴嫩、立陶宛、马其顿、墨西哥、蒙古、黑山、摩洛哥、尼泊尔、荷兰、挪威、巴基斯坦、波兰、罗马尼亚、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塞尔维亚、斯洛伐克、瑞典、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英国、美国、乌兹别克斯坦。 旅鸟:百慕达、法罗群岛、格陵兰岛、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日本、拉脱维亚、卢森堡、马耳他、斯洛文尼亚、西班牙、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瑞士。
角百灵雄鸟前额白色或淡黄色,头顶前部紧靠前额白色之后有一宽的黑色横带,其两端各有2-3枚黑色长羽形成的羽簇伸向头后,状如两只角。眼先、颊、耳羽和嘴基黑色,眉纹白色或淡黄色、与前额白色相连。后头、上背粉褐色、褐色或灰褐色,背、腰棕褐色具暗褐色纵纹和沙棕色或沙褐色羽缘。尾上覆羽褐色或棕褐色,中央尾羽褐色,羽缘棕色,外侧尾羽黑褐色微具白色羽缘,最外侧一对尾羽几纯白色,次一对外侧尾羽仅外侧白色,或外侧仅具一楔形白斑。两翅褐色,第一枚初级飞羽外侧白色,其余初级飞羽具灰白色狭缘,次级飞羽具白色端斑。下体白色,胸具一黑色横带。 雌鸟和雄鸟羽色大致相似,但羽冠短或不明显,胸部黑色横带亦较窄小。 虹膜褐色或黑褐色,嘴峰黑色,跗蹠黑色或黑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32-43克,♀29-47克;体长♂150-193毫米,♀147-182毫米;嘴峰♂10-15毫米,♀10-14毫米;翅♂91-121毫米,♀95-120毫米;尾♂63-92毫米,♀63-92毫米;跗蹠♂19-26毫米,♀19-26毫米。
角百灵在中国的亚种个别为冬候鸟外,其他均在中国繁殖,且终年留居,为留鸟。平时多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见成3-5只的小群,特别是迁徙季节、非繁殖期和冬季较喜成群。主要在地上活动,一般不高飞或远飞。善于在地面短距离奔跑,如遇惊扰则站立不动,抬头张望,当危险临近,才做短距离飞行。善鸣叫,尤其是早晚,鸣声清脆婉转,亦常在空中鸣唱。飞行叫声为音高而忧郁的siit-di dit。由栖处或于飞行时发出的鸣声为简单的高音嘶声,或为轻快的tu-a-li, tioli-ti或相似声音。 角百灵主要以草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主要有青稞、植物碎片、蝗虫、鳞翅目幼虫和甲虫碎片。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