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苇莺

稻田苇莺

英文名:Paddyfield Warbler
别    名: 眉苇莺、柳叶儿、苇串儿、圆翅苇莺
  • 纲:鸟纲
  • 目:雀形目
  • 科:莺科
  • 属:苇莺属

稻田苇莺简介导读

稻田苇莺
英文名:Paddyfield Warbler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莺科 / Sylviidae
苇莺属 / Acrocephalus Agricola

稻田苇莺 / Paddyfield Warbler

描述:体型略小(14厘米)的平淡棕褐色苇莺。白色的眉纹甚短,其上具模糊的黑色短纹。背、腰及尾上覆羽棕色。下体白,两胁及尾下覆羽沾棕黄褐色,且通常过胸。贯眼纹及耳羽褐色。

虹膜-褐色;嘴-上嘴黑色,下嘴粉红;脚-粉色。

叫声:鸣声长且流畅,具本属的典型鸣声;不似其他苇莺沙哑。叫声为尖声的chik-chik,含混的zack-zack或沙哑颤鸣。

分布范围:繁殖于中亚至中国西部;越冬于伊朗、印度及非洲。

分布状况:不常见。亚种capistrata繁殖于新疆西部和南部及青海柴达木盆地[郑作新(1987,1994)以brevipennis为此亚种名]。偶见于香港。

习性:于近湖泊及河流的低矮植被中取食。特有习性为尾不停地抽动和上扬并将顶冠羽耸起。

注:有著者将远东苇莺及钝翅[稻田]苇莺包括在此种之下(参见郑作新,1987)。但Alstrom et al.(1991)及Inskipp et al.(1996)仅将远东苇莺放在此种下。

世界 原产地:阿富汗、亚美尼亚、孟加拉国、保加利亚、中国、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蒙古、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中亚区、东亚区,欧洲区)、塔吉克斯坦、泰国、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 旅鸟:奥地利、巴林、比利时、丹麦、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德国、希腊、中国、匈牙利、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拉脱维亚、马其顿、马耳他、荷兰、挪威、阿曼、波兰、葡萄牙、斯洛文尼亚、瑞典、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 中国 新疆(西北部塔城、西部喀什、阿克苏和天山、西南部于田和且末)、甘肃(河西走廊西北金塔)、青海(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黑龙江(哈尔滨)、吉林(延边)(夏候鸟)、迁徙期间见于辽宁(朝阳)、北京、河北(秦皇岛)。
稻田苇莺雌雄羽色相似。上体从头至尾包括两翅和尾红褐色或橄榄棕褐色。其中头顶较暗,腰和尾上覆羽较淡呈鲜亮的淡棕褐色。眉纹淡皮黄色或皮黄白色、宽阔而显著,从鼻孔到耳覆羽后面。东北亚种在紧接眉纹之上还有一狭窄的黑褐色纹形成双眉状,耳覆羽和颈侧淡褐白色或棕黄色,颊皮黄色而沾黑色。尾羽较窄,羽端形尖,尾羽呈暗棕褐色具不明显的隐约可见的暗色横斑;羽缘色浅淡多呈淡棕褐色。两翅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外翈羽缘淡棕色或棕褐色,第一枚初级飞羽窄尖而短与初级覆羽等长或稍长,第二枚初级飞羽等于第五或第六至第七枚。颏、喉钝白色,胸、腹白色而沾皮黄色,两胁和尾下覆羽棕黄色。雌性成鸟体羽类似雄鸟,仅羽色较暗而浅淡。 虹膜褐色或暗灰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淡黄色或黄褐色;跗蹠橄榄褐色或肉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8-12克,♀10克;体长♂114-135毫米,♀130毫米;嘴峰♂10-12毫米,♀10毫米;翅♂50-57毫米,♀49-54毫米;尾♂44-56毫米,♀48-52毫米;跗蹠♂19-23毫米,♀20毫米。(注:♂雄性;♀雌性) 指名亚种上体棕褐色;下体沾棕褐色;东北亚种上体橄榄褐色;眉纹上更具黑色粗纹。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迁徙期亦见成群活动。行动敏捷、快速地在灌木枝或草茎间来回跳跃,并不时地跳到灌丛或草丛顶部,然后很快地钻入灌丛、草丛中。 繁殖期间常站在高的灌木和草茎顶端鸣唱,鸣声为尖锐的"chik-chik"声,也模仿周围其它鸟类的声音。鸣唱时常将尾垂直竖起和快速摆动,激动时头顶羽毛亦能竖起。 主要以毛虫、蚱蜢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也吃蝗虫、甲虫、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