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背伯劳

灰背伯劳

英文名:Grey-backed Shrike
别    名: 点冈子、蓝尾巴根子、蓝尾杰、蓝尾欧鸲、灰鵙
  • 纲:鸟纲
  • 目:雀形目
  • 科:伯劳科
  • 属:伯劳属

灰背伯劳简介导读

灰背伯劳
英文名:Grey-backed Shrike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伯劳科 / Laniidae
伯劳属 / Lanius Tephronotus

灰背伯劳 / Grey-backed Shrike

描述:体型略大(25厘米)而尾长的伯劳。似棕背伯劳但区别在上体深灰色,仅腰及尾上覆羽具狭窄的棕色带。初级飞羽的白色斑块小或无。

虹膜-褐色;嘴-绿色;脚-绿色。

叫声:粗哑喘息叫声并模仿其他鸟的叫声。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的南部及西部;越冬至东南亚。

分布状况:在西藏及中国西部替代棕背伯劳,于华中两者有些重叠。地方性常见于喜马拉雅山脉高可至海拔4500米的灌丛、开阔地区及耕地。

习性:习性及叫声均似棕背伯劳。甚不惧人。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 产地不确定:巴基斯坦。 中国分布于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四川、贵州、西藏(夏候鸟、旅鸟)、云南(留鸟)。
灰背伯劳属中型鸟类。雄性成鸟:额基、眼先、眼周至耳羽黑色;头顶至下背暗灰;腰羽灰色染以锈棕,至尾上覆羽转为锈棕色;中央尾羽近黑,有淡棕端;外侧尾羽暗褐,内翈羽色较淡,各羽具窄的淡棕端斑;肩羽与背同色;翅覆羽及飞羽深黑褐色,初级飞羽不具翅斑,内侧飞羽及大覆羽具淡棕色外缘及端缘。额、喉白色,颈侧略染锈色;胸以下白色但染以较重的锈棕色;胁羽、股羽及尾下覆羽锈棕。 雌性成鸟:羽色似雄但额基黑羽较窄,眼上略有白纹,头顶灰羽染浅棕,尾上覆羽可见细疏黑褐色鳞纹;肩羽染棕。下体污白,胸、胁染锈棕色。 幼鸟:不具黑前额;额、头顶至背羽为灰色染褐;腰、尾上覆羽满布黑褐色鳞纹;尾羽褐色,具灰棕色端斑;眼上有细白眉;眼先、过眼至耳羽黑色染褐;翅羽及飞羽褐色,内侧飞羽外翈及端部为淡灰棕色。颏、喉及颊污白色并均具有隐鳞斑;胸以下淡棕色,胸、腹侧、胁、股羽均满布密的黑褐色鳞纹;腹中央近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幼龄者下嘴基角色);腿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40-52克,♀40-54克;体长♂204-245毫米,♀213-231毫米;嘴峰♂14-20毫米,♀14-19毫米;翅♂90-102毫米,♀92-101毫米;尾♂105-128毫米,♀101-129毫米;跗蹠♂25-30毫米,♀20-30毫米。
常栖息在树梢的干枝或电线上,俯视四周以抓捕猎物。以昆虫为主食,以蝗虫、蝼蛄、虾蜢、金龟(虫甲)、鳞翅目幼虫及蚂蚁等最多,也吃鼠类和小鱼及杂草。灰背伯劳在中国西南地区为分布较广、数量数多的种类,对消灭农林害虫有一定的作用。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