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尾褐鹟

棕尾褐鹟

英文名:Ferruginous Flycatcher
别    名: 白头椋鸟、白头莺、黑脖八哥、棕尾鹟、红褐鹟
  • 纲:鸟纲
  • 目:雀形目
  • 科:鹟科
  • 属:鹟属

棕尾褐鹟简介导读

棕尾褐鹟
英文名:Ferruginous Flycatcher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鹟科 / Muscicapidae
鹟属 / Muscicapa Ferruginea

棕尾褐鹟 / Ferruginous Flycatcher

描述:体型略小(13厘米)的红褐色鹟。眼圈皮黄,喉块白,头石板灰色,背褐,腰棕色,下体白,胸具褐色横斑,两胁及尾下覆羽棕色。通常具白色的半颈环。三级飞羽及大覆羽羽缘棕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色。

叫声:轻柔的低颤音si-si-si。冬季一般无声。鸣声可能为粗哑的高音tsit-tittu-tittu。

分布范围: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方及北部湾西北部;冬季南迁,远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繁殖于台湾、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四川、云南西部及西藏东南部。冬季南迁,部分鸟留在台湾及海南岛越冬。于内陆稀少但在台湾甚常见。

习性:性惧生,喜林间空地及溪流两侧。

世界 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 中国 繁殖于台湾、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四川、云南西部及西藏东南部。冬季南迁,部分鸟留在台湾及海南岛越冬。于内陆稀少但在台湾甚常见。
棕尾褐鹟雌雄羽色相似。前额、头顶至后颈暗灰褐色,后颈稍淡,到背、肩、翅上小覆羽变为红褐色,到腰和尾上覆羽更红亮呈栗色和栗棕色;尾红褐色,尾羽尖端较暗,外翈端部一半淡褐色,翅上中覆羽和大覆羽褐色,羽缘和尖端栗色,飞羽和初级覆羽黑褐色,次级飞羽具宽的栗色羽缘。眼圈白色或棕白色,眼先和耳覆羽混杂有茶黄色和灰褐色。颏、喉白色,胸棕色,羽毛中央褐色,在胸部形成很多褐色斑点;两胁和尾下覆羽栗色,腹中部白色。 虹膜暗褐色或蓝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部较淡,多为淡黄色,脚棕褐色或肉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9-11克,♀11-16克;体长♂109-122毫米,♀113-120毫米;嘴峰♂8-10毫米,♀10-11毫米;翅♂69-72毫米,♀68-70毫米;尾♂47-51毫米,♀46-47毫米;跗蹠♂11-14毫米,♀12-14毫米。
中国主要为夏候鸟,台湾地区为留鸟,海南岛为冬候鸟。4月迁至四川和北部地区繁殖,9-11月南迁。 除繁殖季节成对外,其他时候多单独活动,常停歇在开阔的树枝头或电线上,静静地注视着四周,当有昆虫飞过时,飞到空中去捕食,然后又飞回停落在原来的地方。性情较为安静、温驯而胆小。 叫声:轻柔的低颤音si-si-si。冬季一般无声。鸣声可能为粗哑的高音tsit-tittu-tittu。 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也吃蝗虫、甲虫、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