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头鸫

灰头鸫

英文名:Grey-headcd Thrush
别    名: 栗红鸫
  • 纲:鸟纲
  • 目:雀形目
  • 科:鹟科
  • 属:鸫属

灰头鸫简介导读

灰头鸫
英文名:Grey-headcd Thrush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鹟科 / Muscicapidae
鸫属 / Turdus Rubrocanus

灰头鸫 / Grey-headcd Thrush

描述:体型略小(25厘米)的栗色及灰色鸫。体羽色彩图纹特别–头及颈灰色,两翼及尾黑色,身体多栗色。与棕背黑头鸫的区别在头灰而非黑色,栗色的身体与深色的头胸部之间无偏白色边界,尾下覆羽黑色且羽端白,而非黑色且羽端棕色,眼圈黄色。

虹膜-褐色;嘴-黄色;脚-黄色。

叫声:告警时咯咯叫似乌鸫。其他叫声包括生硬的chook-chook声及快速不连贯的 sit-sit-sit声。鸣声优美似欧歌鸫,但持续时间较短,于树顶上作叫。

分布范围:阿富汗东部、喜马拉雅山脉至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及西藏高原至中国中部。

分布状况:亚种gouldii为常见留鸟于西藏东南部及东部、青海南部、四川、云南西北部、甘肃南部、宁夏南部、陕西南部和湖北西部的神农架地区,偶见于山东。指名亚种可能见于西藏南部及西南部。栖于海拔2100~3700米的亚高山落叶及针叶林;冬季迁往较低海拔处越冬。

习性:一般单独或成对活动,但冬季结小群。常于地面取食。甚惧生。

世界 原产地:阿富汗、不丹、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 旅鸟: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越南。 中国 分布于甘肃西北部、西部、西南部,陕西南部、秦岭太白山、安康,湖北西部,贵州赫章,青海南部和东部,四川北部、西部、西南部,云南西北部和西部、西藏南部和昌都地区西北部,偶见于山东济南。
雄鸟前额、头顶、眼先、头侧、枕、后颈、颈侧、上背烟灰或褐灰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暗栗棕色,两翅和尾黑色。颏、喉和上胸烟灰色或暗褐色,颏、喉杂有灰白色,下胸、腹和两胁栗棕色,尾下覆羽黑褐色杂有灰白色羽干纹和端斑。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羽色较淡,颏、喉白色具暗色纵纹。 幼鸟从额至后颈、头侧和颈侧概为橄榄褐色,羽端烟灰色,上背栗色具淡棕色羽干纹和黑色端斑,下背至尾上覆羽纯栗色,两翅和尾羽黑褐色,翼上覆羽具栗色羽干纹和端斑,飞羽外翈沾橄榄褐色。颏、喉污白色,两侧具暗褐色斑点,彼此几连结成线状。胸、腹栗色具淡黄白色羽干纹和黑色羽端,尤以胸部羽干纹较粗而显著。两胁和腋羽栗色具黑色端斑,尾下覆羽黑色沾栗具粗著的淡黄白色羽干纹。 虹膜褐色,嘴和脚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87-125克,♀85-120克;体长♂234-290毫米,♀236-285毫米;嘴峰♂21-27毫米,♀21-29毫米;翅♂137-149毫米,♀132-143毫米;尾♂110-127毫米,♀97-130毫米;跗蹠♂30-38毫米,♀33-36毫米。(注:♂雄性;♀雌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春秋迁徙季节亦集成几只或10多只的小群,有时亦见和其他鸫类结成松散的混合群。冬季也成群。多栖于乔木上,性胆怯而机警,遇人或有干扰立刻发出警叫声。常在林下灌木或乔木树上活动和觅食,但更多是下到地面觅食。 繁殖期间极善鸣叫,鸣声清脆响亮,很远即能听见,常常固定在一处地方从早到晚不停地鸣叫,尤以清晨和傍晚鸣叫最为频繁。每日活动时间甚早,有时在早晨2:50左右即开始鸣叫,鸣叫时多站在树下小树枝头,发现人后立即飞到地面,在地上通过急速跳跃前进。 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夏季取食昆虫,冬季兼食一些植物种子。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