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斑地鸫

虎斑地鸫

英文名:Scaly Thrush
别    名: 虎鸫、顿鸡,虎斑山鸫
  • 纲:鸟纲
  • 目:雀形目
  • 科:鹟科
  • 属:地鸫属

虎斑地鸫简介导读

虎斑地鸫
英文名:Scaly Thrush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鹟科 / Muscicapidae
地鸫属 / Zoothera Dauma

虎斑地鸫 / Scaly Thrush

描述:体大(28厘米)并具粗大的褐色鳞状斑纹的地鸫。上体褐色,下体白,黑色及金皮黄色的羽缘使其通体满布鳞状斑纹。

虹膜-褐色;嘴-深褐;脚-带粉色。

叫声:轻柔而单调的哨音及短促单薄的tzeet声。指名亚种鸣声多变,为缓慢断续的 chirrup…chwee…chueu… weep…chirrol…chup…

分布范围:广布于欧洲及印度至中国、东南亚、菲律宾、苏门答腊、爪哇、巴厘岛及龙目岛。

分布状况:甚常见留鸟及季候鸟,高可至海拔3000米。北方的亚种aurea繁殖于中国东北且迁徙时经中国全境,越冬于华南及东南包括台湾;南方的亚种 socia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东部至四川、云南西北部、贵州、广西西部,越冬至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及西藏东南部;亚种horsfieldi为留鸟于台湾;日本亚种toratugumi越冬于台湾;指名亚种于喜马拉雅山脉,可能在西藏东南部也有见。

习性:栖居茂密森林,于森林地面取食。

俗名:顿鸡

世界分布 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南部、俄罗斯远东、中国、朝鲜、日本、巴基斯坦、尼泊尔、克什米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印度、缅甸、老挝、越南、泰国、斯里兰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 中国分布 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吉林长白山、四川北部松潘和马尔康及西部康定、贵州北部绥阳、云南和北部和西部以及广西瑶山和台湾等地。越冬于云南、贵州、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 )、香港、台湾等地,迁徙期间经过辽宁、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雌雄羽色相似。上体从额至尾上覆羽呈鲜亮橄榄赭褐色,各羽均具亮棕白色羽干纹、绒黑色端斑和金棕色次端斑,在上体形成明显的黑色鳞状斑。翅上覆羽与背同色,中覆羽、大覆羽黑色具暗橄榄褐色羽缘和棕白色端斑。初级覆羽绒黑色,外翈中部羽缘橄榄色,飞羽黑褐色,外翈羽缘淡棕黄色,次级飞羽先端棕黄色,内翈基部棕白色,在翼下形成一条棕白色带斑,飞翔时尤为明显。中央尾羽橄榄褐色,外侧尾羽逐渐转为黑色具白色端斑。眼先棕白色、微具黑色羽端,眼周棕白色,耳羽、颊一头侧、颧纹白色或棕白色微具黑色端斑,耳羽后缘有一黑色块斑。下体颏、喉白色或棕白色、微具黑色端斑,胸、上腹和两胁白色具黑色端斑和浅棕色次端斑,形成明显的黑色鳞状斑;下腹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或浅棕白色,腋羽黑色,羽基白色;翅下覆羽黑色,尖端白色,与次级飞羽内翈基部的白色一起共同形成白色翼下带斑。 虹膜暗色或暗褐色,嘴褐色,下嘴基部肉黄色,脚肉色或橙肉色。 虹膜-褐色;嘴-深褐;脚-带粉色。 大小量度:体重♂130-174克,♀124-156克;体长♂272-302毫米,♀262-302毫米;嘴峰♂21-26毫米,♀20-26毫米;翅♂154-170毫米,♀156-169毫米;尾♂98-127毫米,♀99-125毫米;跗蹠♂31-39毫米,♀31-40毫米。
主要以昆虫和无脊椎动物为食,据在长白山通过成鸟胃的解剖和幼鸟扎颈取食的方法得知,所吃食物主要为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幼鸟则主要以鳞翅目幼虫和蚯蚓为食)。此外也吃少量植物果实、种子和嫩叶等植物性食物。 习性 地栖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林下灌丛中或地上觅食。性胆怯,见人即飞。多贴地面在林下飞行,有时亦飞到附近树上,起飞时常发出‘噶’的一声鸣叫,每次飞不多远即又降落在灌丛中。也能在地上迅速奔跑,多在林下地上落叶层中觅食。 叫声 轻柔而单调的哨音及短促单薄的tzeet声。指名亚种鸣声多变,为缓慢断续的 chirrup…chwee…chueu… weep…chirrol…chup… 迁徙 虎斑地鸫在中国北部繁殖的种群全为夏候鸟,在中国南部繁殖的种群部分为夏候鸟,部分为留鸟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