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鹡鸰

山鹡鸰

英文名:Forest Wagtail
别    名: 林鹡鸰、刮刮油、树鶺鸰、横花牛屎
  • 纲:鸟纲
  • 目:雀形目
  • 科:麻雀科
  • 属:山鹡鸰属

山鹡鸰简介导读

山鹡鸰
英文名:Forest Wagtail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麻雀科 / Passeridae
山鹡鸰属 / Dendronanthus Indicus

山鹡鸰 / Forest Wagtail

描述:中等体型(17厘米)的褐色及黑白色林鹡鸰。上体灰褐,眉纹白;两翼具黑白色的粗显斑纹;下体白色,胸上具两道黑色的横斑纹,较下的一道横纹有时不完整。

虹膜-灰色;嘴-角质褐色,下嘴较淡;脚-偏粉色。

叫声:常作响亮的吱吱声。飞行时发出短促的tsep叫声。

分布范围:繁殖在亚洲东部;冬季南移至印度、中国东南部、东南亚、菲律宾及大马来诸岛。

分布状况:繁殖在中国东北部、北部、中部及东部。越冬在中国南部、东南部及西南、南部和西藏东南部高至海拔1200米处。地方性常见。

习性:单独或成对在开阔森林地面穿行。尾轻轻往两侧摆动,不似其他鹡鸰尾上下摆动。甚驯服,受惊时作波状低飞仅至前方几米处停下。也停栖树上。

俗名:刮刮油 横花牛屎必 林jiling 林鹡鸰 树jiling 树鹡鸰

原产地:孟加拉国、不丹、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俄罗斯联邦(俄罗斯东亚区)、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越南。 游荡:马尔代夫、阿曼。 山鹡鸰在俄罗斯、中国、日本、韩国部分地区,印度东北部和印度尼西亚部分地区繁殖。 冬季迁徙至亚洲较暖的南亚和东南亚。 繁殖在中国东北部、北部、中部及东部。越冬在中国南部、东南部及西南、南部和西藏东南部高至海拔1200米处。地方性常见。
山鹡鸰雄鸟额、头顶、后颈、肩、背等整个上体橄榄绿褐色,腰部较淡。尾上覆羽转为污黑褐色,尾黑色或黑褐色,中央一对尾羽暗褐色而缀橄榄绿色,最外侧一对尾羽白色,仅内侧基部有一斜行黑褐色斑,羽干亦为白色,最外侧第二对尾羽先端具大型楔状白斑,第三对外侧尾羽先端具小型白斑,其余尾羽全为黑色或黑褐色。翅上小覆羽橄榄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黑褐色,先端白色或黄白色在翅上形成两道明显的翅斑。飞羽黑褐色,除第一枚初级飞羽外,其余飞羽基部白色,端部外侧羽缘缀以黄白色。眉纹淡黄白色,从嘴基直达耳羽上方,贯眼纹黑褐色,耳羽、颈侧橄榄褐色,颊淡黄白色杂以橄榄褐色斑点。下体颏、喉白色,喉侧微沾暗褐色斑点,胸亦为白色,前胸有一黑褐色横带,后胸亦有一黑褐色横带,但此横带不完整,在中部开裂,前胸黑色横带在中部向下突出,延伸至后胸横带开裂处,其余下体白色。两胁微沾淡棕色或橄榄褐色。雌鸟和雄鸟相似,但羽色较暗淡。 虹膜暗褐或红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肉红色或黄白色,跗跖肉色。 大小量度:体重♂15-19克,♀13-22克;体长♂148-172毫米,♀145-173毫米;嘴峰♂12-17毫米,♀11-14毫米;翅♂73-85毫米,♀70-82毫米;尾♂66-75毫米,♀65-76毫米;跗蹠♂20-22毫米,♀20-22毫米。
山鹡鸰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部分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云南东南部和海南岛越冬。每年春季多在5月初开始迁来北方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10月初南迁。 单独或成对在开阔森林地面穿行。停喜欢沿着粗的树枝上来回行走,栖止时尾不停地左右来回摆动,不似其他鹡鸰尾上下摆动,身体亦微微随着摆动,有时一边鸣叫一边沿着树的水平枝行走,尾仍呈水平方向左右来回摆动。飞行时为典型鹡鸰类的波浪式飞行。甚驯服,受惊时作波状低飞仅至前方几米处停下。 叫声:鸣声为“唧呱—唧呱—唧呱—唧呱—唧”;五个音节一组,见人则发出“唧—唧”的声音。 山鹡鸰在林间捕食,主要以昆虫为食,常见的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双翅耳、膜翅目昆虫,如象甲、蝗虫、虻、蚁类、蝶类、蛾类等。此外也吃蜗牛、蛞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