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腰燕

金腰燕

英文名:Red-rumped Swallow
别    名: 赤腰燕 胡燕 花燕儿 巧燕 夏侯
  • 纲:鸟纲
  • 目:雀形目
  • 科:燕科
  • 属:燕属

金腰燕简介导读

金腰燕
英文名:Red-rumped Swallow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燕科 / Hirundinidae
燕属 / Hirundo Daurica

金腰燕 / Red-rumped Swallow

描述:体大(18厘米)的燕。浅栗色的腰与深钢蓝色的上体成对比,下体白而多具黑色细纹,尾长而叉深。在野外与斑腰燕易混淆,但斑腰燕在中国的分布极有限。

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飞行时发出尖叫。

分布范围:繁殖于欧亚大陆及印度的部分地区;冬季迁至非洲、印度南部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指名亚种繁殖于东北;japonica繁殖于整个东部并为留鸟种群见于广东和福建;nipalensis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云南西部;gephrya繁殖于青藏高原东部至甘肃、宁夏、四川及云南北部;有记录迁徙时经中国东南部。

习性:似家燕。

注:有著者将斑腰燕也列入此种,参见Vaurie(1951,Annex. Mus. Novitates,1529:1-47)。

俗名:赤腰燕 胡燕 花燕儿 巧燕 夏侯

原产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巴林、孟加拉国、贝宁、不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文莱达鲁萨兰国、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布隆迪、柬埔寨、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中国、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克罗地亚、塞浦路斯、丹麦、埃及、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法国、加蓬、冈比亚、加纳、直布罗陀、希腊、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马其顿、马拉维、马来西亚、马里、马耳他、毛里塔尼亚、蒙古、黑山、缅甸、尼日尔、尼日利亚、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菲律宾、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卢旺达、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拉利昂、新加坡、斯洛文尼亚、索马里、南苏丹、西班牙、苏丹、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东帝汶、多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干达、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也门、赞比亚、津巴布韦。 游荡:奥地利、比利时、芬兰、德国、冰岛、爱尔兰、卢森堡、马尔代夫、荷兰、挪威、波兰、瑞典、瑞士、英国。
金腰燕雌雄羽色相似。上体从前额、头顶一直到背均为蓝绿色而具金属光泽,有的后颈杂有栗黄色或棕栗色、形成领环,有的后颈微杂棕栗色。腰栗黄色或棕栗色、不同程度具有黑色羽干纹,有的腰部黑色羽干纹不明显或几无纵纹。尾长,最外侧一对尾羽最长,往内依次缩短,尾呈深叉状,尾羽为黑褐色,除最外侧一对尾羽外,其余尾羽外侧微具蓝黑色金属光泽。两翅小覆羽和中覆羽与背同色,其余外侧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内侧羽缘稍淡,外侧微具光泽。眼先棕灰色,羽端沾黑,颊和耳羽棕色具暗褐色羽干纹。下体棕白色、满杂以黑色纵纹,尾下覆羽纵纹细而疏,羽端亦为辉蓝黑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褐色,跗跖和趾暗褐色。 幼鸟和成鸟相似,但上体缺少光泽,尾亦较短。 大小量度:体重♂18-30克,♀15-31克;体长♂155-206毫米,♀153-196毫米;嘴峰♂6-9毫米,♀6-9毫米;翅♂102-130毫米,♀109-131毫米;尾♂85-122毫米,♀78-114毫米;跗蹠♂12-14毫米,♀12-14毫米。
金腰燕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每年迁来中国的时间随地区而不同。南方较早,北方较晚。秋季南迁的时间多在9月末至10月初,少数迟至11月末才迁走。主要栖于低丘陵和平原常成群活动,少者几只、十余只,多者数十只,迁徙期间有时集成数百只的大群。性极活跃,喜欢飞翔,整天大部分时间几乎都在村庄和附近田野及水面上空飞翔。飞行轻盈而悠闲,有时也能像鹰一样在天空翱翔和滑翔,有时又像闪电一样掠水而过,飞行极为迅速而灵巧。休息时多停歇在房顶、屋檐和房前屋后湿地上和电线上,并常发出“唧唧”的叫声。 以昆虫为食,而且主要吃飞行性昆虫,主要有蚊、虻、蝇、蚁、胡蜂、蜂、蝽象、甲虫等双翅目、膜翅目、半翅目和鳞翅目等昆虫。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