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百灵

蒙古百灵

英文名:Mongolian Lark
别    名: 蒙古鹨 内蒙古百灵
  • 纲:鸟纲
  • 目:雀形目
  • 科:百灵科
  • 属:百灵属

蒙古百灵简介导读

[蒙古]百灵
英文名:Mongolian Lark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百灵科 / Alaudidae
百灵属 / Melanocorypha Mongolica

[蒙古]百灵 / Mongolian Lark

描述:体大(18厘米)的锈褐色百灵。胸具一道黑色横纹,下体白色。头部图纹特征为浅黄褐色的顶冠缘以栗色外圈,下有白色眉纹伸至颈背,在栗色的后颈环上相接。栗色的翼覆羽于白色的次级飞羽和黑色初级飞羽之上而成对比性的翼上图纹。

虹膜-褐色;嘴-浅角质色;脚-橘黄。

叫声:鸣声甜美,因此常为笼中鸟。

分布范围:中国北部及中部、蒙古、西伯利亚南部。

分布状况:不常见。指名亚种繁殖于内蒙古东部呼伦池及林西地区、陕西北部河北;emancipata繁殖于青海东南部及甘肃西部(兰州)

习性:栖于多岩的山丘,也至干燥及润泽的短草地。常被作为笼中鸟出售。

俗名:蒙古鹨

分布于蒙古、俄罗斯南部地区和中国东北的相邻地区。 中国为内蒙古及其周边地区较常见的留鸟。主要分布省份: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甘肃、青海、宁夏。分布在以下保护区:莫莫格、白芨滩、青海湖鸟岛、芦芽山、衡水湖湿地和鸟类、赛罕乌拉。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青海湖。
蒙古百灵雌雄羽色大致相同,雄鸟冬季头顶中央棕黄色,四周栗红色,形成一个围绕头顶棕黄色的栗红色顶圈,其前端栗红色扩展至额部,后面延伸至后颈,因而使栗红色顶圈前后较厚;眼周、眉纹棕白色,两侧眉纹并向后延伸至枕部相连;颊和耳区棕黄或棕红色。背、腰栗褐色具棕黄或棕灰色羽缘。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栗红色,羽端棕黄色。大覆羽亦为栗红色,中部转为黑褐色;初级覆羽黑褐色,羽缘棕色,翼缘白色。第一枚退化初级飞羽亦为白色,其余初级飞羽大都黑褐色,第二枚初级飞羽外侧白色,第三至四枚初级飞羽外侧具窄的白色羽缘,先端微缀棕色。内侧初级飞羽几纯白色,次级飞羽亦为白色,仅基部稍缀以黑褐色,三级飞羽淡栗褐色具棕黄色狭缘。尾上覆羽栗红色具棕色或灰白色狭缘。中央尾羽栗褐色,羽缘棕红色具不甚明显的暗色横斑,最外侧尾主要为白色,仅内侧基部有一楔状褐色斑,次一对外侧尾羽黑褐色,仅外侧有较宽的白色缘,其余尾羽黑褐色,先端缀有白色,内外翻均具窄的白边。颏、喉和下体白色,胸微沾棕,上胸两侧各有一黑色块斑,其余下体棕白色,有的两胁微缀有栗色斑纹。繁殖期雄鸟羽色更艳丽,上体栗色也更浓着,背、肩、腰部黑色中央纹亦更着,胸侧两块黑斑间有一黑色细纹相连。 雌鸟与雄鸟基本相似,但上体羽色较淡,上胸两侧黑斑小。 虹膜褐色或灰褐色,嘴黑色,脚肉色。
繁殖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成群,特别是迁徙期间,常集成大群,有时集群个体多达数百甚至上千只。善奔跑。在地面奔跑迅速。亦善飞翔,能从地面直冲而上,飞人高空,在空中边飞边鸣,和云雀很相似。鸣声清脆婉转,是一种动听的颤音。脚强健、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秋冬季常结集大群活动。常于地面行走或振翼作柔弱的波状飞行。于地面,或于飞行时,或在空中振翼同时缓慢垂直下降时鸣唱。高飞时直冲入云,在地面亦善奔走,受惊扰时常藏匿不动,因有保护色而不易被发觉。常站高土岗或沙丘上鸣啭不休,鸣声尖细而优美。鸣声响亮,婉转动听,为中国传统上的名贵笼鸟。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