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头鹀

褐头鹀

英文名:Red-headed Bunting
别    名: 红头雀
  • 纲:鸟纲
  • 目:雀形目
  • 科:燕雀科
  • 属:鹀属

褐头鹀简介导读

褐头鹀
英文名:Red-headed Bunting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燕雀科 / Fringillidae
鹀属 / Emberiza Bruniceps

褐头鹀 / Red-headed Bunting

描述:体型略大(16厘米)的偏黄色鹀。头上无条纹。成年雄鸟清楚易识,头及胸栗色而与颈圈及腹部的艳黄色成对比。部分雄鸟有较少的红色。非繁殖期雄鸟相似但较暗。雌鸟上体浅沙皮黄色,下体浅黄,头顶及上背具偏黑色纵纹。与黑头鹀雌鸟的区别为腰及臀黄,翼羽羽缘皮黄而非白色。幼鸟灰色较重,纵纹浓密且延伸至胸。

虹膜-深褐;嘴-近灰,嘴端深色;脚-粉褐。

叫声:于突出的栖处或于飞行时作叫,鸣声为沙哑的单调twip声似黑头鹀叫,但较细?R灿薪鹗粢舻膠iff和沙哑的jiip及prrit声。

分布范围:中亚,越冬至印度。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繁殖于阿尔泰山、天山及新疆极西部。漂鸟至北京及香港。

习性:栖于有灌丛或矮树的开阔干旱平原。

注:于伊朗北部与黑头鹀有混交。

原产地:阿富汗、孟加拉国、中国、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俄罗斯联邦(中亚区和欧洲区)、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游荡:比利时、捷克、法国、德国、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荷兰、挪威、阿曼、沙特阿拉伯、西班牙、斯里兰卡、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土耳其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褐头鹀雄鸟夏羽头、喉及上胸黄栗色,头顶黄色较著;背及肩呈橄榄黄色,并具黑褐色羽干纹,腰和尾上覆羽纯金黄色;小翼羽暗褐,具灰黄色窄缘;翅和尾黑褐色,羽缘近白色,外侧一对尾羽较淡并具一稍淡色的楔状斑;颈侧及下体均呈金黄色;腋羽、翼下覆羽和翼缘均为黄色。 雌鸟夏羽和雄鸟相比,羽毛黄色成份很少。上体灰褐色,各羽均具发黑的轴纹,头和背相同;后颈纯色,下背和腰灰褐色,后者次端沾黄色,翼、尾和雄鸟相似,眼先、眼周灰白色,耳羽淡褐色,颊和下体灰黄色或沙灰色,微沾黄色。冬羽:与夏羽不同在于较沙褐色,特别是喉和胸部沙褐色尤显著。 幼鸟羽色和雌鸟相似,但较染棕色,上体色近纯,仅在背部有半掩的黑色条纹,耳羽或颊淡棕褐色,翼覆羽和次级飞羽同色,均棕褐色,下体淡灰黄色,下喉、胸和体侧淡沙棕色,两胁微沾黄色。 虹膜褐色;嘴浅灰褐色,上嘴和嘴尖褐;脚红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21-27克,♀20-29克;体长♂167-184毫米,♀150-177毫米;嘴峰♂12-13毫米,♀11-12毫米;翅♂75-90毫米,♀77-85毫米;尾♂69-70毫米,♀65-76毫米;跗蹠♂20-20.6毫米,♀20-21毫米。
在中国为夏候鸟。每年4月中下旬至5月迁来中国新疆繁殖,9-10月开始迁离繁殖地到印度越冬。繁殖期间多成对或单独活动,非繁殖期则多结群活动,而大群可达数十及至上百只的大群。在树上和草上,也在地面觅食。食物以植物性为主,其中以各种谷物最多,也有草子和野生植物种子,繁殖期间也吃部分昆虫,而幼雏多食昆虫和昆虫幼虫。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