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鸦雀

震旦鸦雀

英文名:Reed Parrotbill
别    名: 苇雀、鸦雀、鸟中熊猫
  • 纲:鸟纲
  • 目:雀形目
  • 科:莺科
  • 属:鸦雀属

震旦鸦雀简介导读

震旦鸦雀
英文名:Reed Parrotbill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莺科 / Sylviidae
鸦雀属 / Paradoxornis Heudei

震旦鸦雀 / Reed Parrotbill

描述:中等体型(18厘米)的鸦雀。黄色的嘴带很大的嘴钩,黑色眉纹显著,额、头顶及颈背灰色,黑色眉纹上缘黄褐而下缘白色。上背黄褐,通常具黑色纵纹;下背黄褐。有狭窄的白色眼圈。中央尾羽沙褐,其余黑而羽端白。颏、喉及腹中心近白,两胁黄褐。翼上肩部浓黄褐色,飞羽较淡,三级飞羽近黑。

虹膜-红褐;嘴-灰黄;脚-粉黄。

叫声:尚无记录。

分布范围:中国东部及东北至西伯利亚东南部的特有种。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仅限于黑龙江下游及辽宁芦苇地(palivanovi)和长江流域、江苏沿海的芦苇地(heudei)。栖息生境由于开垦耕地而大部被毁坏。

习性:性活泼,结小群栖于芦苇地。

莺族 Sylviini

小型而色暗的食虫性雀鸟。嘴细长。似鹟莺,过去也确被归入同一科。夏季以昆虫为食,冬季也吃浆果。中国有5种。

俗名:苇雀 鸦雀

分布于俄罗斯、蒙古滨海边疆区的康卡湖,以及中国的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山东、江苏、上海、浙江、江西和河北等地,在当地适宜栖息地很常见。
震旦鸦雀雌雄羽色相似。前额、头顶、枕和后颈蓝灰色或灰色沾赭色。头侧、耳羽灰白色,有一长而阔的黑色眉纹自眼上方经头侧,耳羽上方一直到后颈两侧,极为醒目。上背赭色杂以浅灰色粗纹(指名亚种)或背为浅葡萄色,有时带黑色纵纹,两肩、下背和腰概为黄赭色或浅赭色。两翅覆羽赭色中棕栗色,飞羽主要为褐色或黑褐色,初级飞羽外翈羽缘淡白色或棕黄色,次级飞羽由外向内逐渐由褐色变为黑褐色具白色外缘和棕白色内缘与端斑,或中央黑褐色四周均缘以淡白色,最内侧三级飞羽外翈黑色,内翈白色,尾上覆羽和中央一对尾羽淡红赭色或淡黄褐色,其余尾羽黑色具白色端斑,尾呈凸状,向两侧尾羽逐渐变短而白色端斑逐渐扩大,到最外侧一对尾羽白色端斑几占羽片的一半。颏、喉淡灰白色,胸淡葡萄红色或浅赭色,胸侧淡红褐色,其余下体暗黄色或浅赭色。 虹膜褐色或红褐色,嘴黄色,腿肉色。 大小量度:体重♂24克,♀19克;体长♂169毫米,♀151-155毫米;嘴峰♂14-16毫米,♀14-14.5毫米;翅♂58-64毫米,♀56-62毫米;尾♂97-110毫米,♀83-100毫米;跗蹠♂23-27毫米,♀24-25.5毫米。
震旦鸦雀的集群大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繁殖季节以单只和较小集群为主,而非繁殖季节以较大集群为主。人类接近时,不同季节和不同集群大小中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的出现与否呈现极显著的差异,方差分量估计表明警戒行为表现的差异主要由集群大小引起。 震旦鸦雀也是快乐的小精灵,它们的叫声急促而连贯,非常好听,唱得高兴的时候,它们还会展翅欢唱,可是力度并不大,但扇翅膀的频率比较高,一边振翅,一边低唱。 在人类靠近的情况下,震旦鸦雀个体或者集群会采取逃逸、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或这些行为的组合做出反应,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常常伴随出现,人类接近时,出现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的个体和集群的比例呈现明显的月变化,在繁殖季节,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出现的平均比例远低于非繁殖季节,出现哨兵行为和警戒鸣叫的集群比例随着集群大小的增加而增加。 震旦鸦雀常常用粉黄色的脚爪牢牢地钩住芦苇秆,就像一名手拿钢枪的小战士站在枝头张望,一发现有虫子,它们就会像啄木鸟一样用坚硬的嘴敲打芦苇秆,发出清脆的响声,把藏在芦苇皮里的虫子揪出来吃掉。为了觅食,它们常常会在芦苇秆之间跳来跳去,有趣的是,如果一不小心,到了芦苇的最上端,因为芦苇上端很细,承受不了它的体重,于是被压倒在地上,它们会再次跳起,跃到别的芦苇上觅食。有时它们也会偷吃蜘蛛网上的虫子,不劳而获。 震旦鸦雀夏季以昆虫为食,冬季也吃浆果。震旦鸦雀体型娇小,活泼好动,嘴里不断发出短促的“唧唧”声,在树枝上稍作停留后,又一阵风似地轰然飞去,极少下到地面活动。它们吃昆虫,也啄食种子。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