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鹀

黍鹀

英文名:Corn Bunting
别    名:
  • 纲:鸟纲
  • 目:雀形目
  • 科:燕雀科
  • 属:鹀属

黍鹀简介导读

黍鹀
英文名:Corn Bunting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燕雀科 / Fringillidae
鹀属 / Miliaria Calandra

黍鹀 / Corn Bunting

描述:体大(19厘米)且全身满布纵纹的暗灰褐色鹀。雄雌同色,外形圆胖而嘴厚。飞行比百灵沉重且无浅色翼后缘。

虹膜-深栗褐;嘴-浅角质色;脚-黄至粉褐。

叫声:持久而有特色的不断加速的鸣声tiik tiik,似钥匙丁当作响。叫声为快速重复的干涩咔哒声。告警时作trrp叫声。

分布范围:地中海的温带区、古北界西部至乌克兰及里海。东方的种群在阿富汗北部至哈萨克斯坦南部及中国极西部。

分布状况:亚种buturlini繁殖于西天山特克斯河谷和伊犁河谷,越冬于新疆西部的喀什地区。一般为不常见的鸟,于灌丛及草地,越冬时在农耕地。

习性:于停栖或作腿下悬而两翼上举的飞行时鸣唱。雄鸟常为多配型。繁殖期外结群活动。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埃及、法国、格鲁吉亚、德国、直布罗陀、希腊、匈牙利、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耳他、摩尔多瓦、黑山、摩洛哥、荷兰、阿曼、巴勒斯坦、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圣马力诺、沙特阿拉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叙利亚、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和乌兹别克斯坦。 游荡:法罗群岛、芬兰、印度、毛里塔尼亚和挪威。
黍鹀雌雄羽色相似。额、头顶、枕、后颈、背、肩灰褐色至棕褐色具黑色或黑红色纵纹,到下背和腰羽色渐淡,纵纹亦逐渐稀少而不明显。腰和尾上覆羽淡灰褐色或暗褐色,有的个体尾上覆羽具白色尖端,尾暗褐色具窄的白色或黄褐灰色羽缘,最外侧一对尾羽具淡灰色楔状斑;两翅覆羽和飞羽暗褐色或褐色具淡色羽缘,初级飞羽具窄的白色羽缘,前3枚初级飞羽等长或接近等长,有时第一枚初级飞羽较第二、三枚长,次级飞羽具宽的沙皮黄色或淡灰色羽缘。颊和耳覆羽暗褐色具窄的桂红褐色纵纹,耳覆羽后面下边有一淡色斑。下体白色或污白色、有的沾皮黄色,下胸和两胁具窄的暗桂红色或暗褐色纵纹,喉和上胸具黑色斑点,有的这些斑点在胸部形成一密集的环带,而有的喉、胸中央无斑点。刚换的新羽头、背、两翅和尾等上体羽毛均有宽的、微沾赭色的淡色羽缘,下体纯白色,喉、胸和两胁微沾赭色。 虹膜暗褐色,嘴褐色或角黄色,尖端和嘴峰较暗,脚褐色、肉黄色或淡黄色。 幼鸟和成鸟相似,但上体较暗淡而缀锈色,下体沾赭色。 大小量度:体重♂50克,♀48克;体长♂183-200毫米,♀181-183毫米;嘴峰♂14毫米,♀12-15毫米;翅♂88-105毫米,♀85-101毫米;尾♂88毫米,♀85毫米;跗蹠♂25.3毫米,♀24-27毫米。
喜栖于高的树枝上或电线上,或落于墙上、篱笆上。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亦成群,在食物丰富的地方,有时甚至集成近百只的大群。除觅食外,不喜欢在地上,多在一些小灌木和矮树的顶枝上、也在草丛上活动和栖息,有时也栖于电线或篱笆上。常频繁的在灌丛间飞来飞去,飞行时两翅扇动快而有力,飞行较迅速,略呈波浪式。 叫声似“chip-chip”和“chun”声。飞翔很慢,除非遇到雀鹰时才加速飞翔。8月后,开始结群活动,见于收获过的农田中,冬季常结成数百只的大群。鸣声粗涩似tic-tic-tuse反复多次,特别是雌鸟孵卵后期更是如此。 主要以果实、种子、草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其中有谷物及其他种植物的种子和苇实、水果、浆果等;也吃甲虫等动物性食物。其中植物性食物约占71.5%,动物性食物28.5%。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