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鹀

藏鹀

英文名:Tibetan Bunting
别    名:
  • 纲:鸟纲
  • 目:雀形目
  • 科:燕雀科
  • 属:鹀属

藏鹀简介导读

藏鹀
英文名:Tibetan Bunting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燕雀科 / Fringillidae
鹀属 / Emberiza Koslowi

藏鹀 / Tibetan Bunting

描述:体型略大(16厘米)而尾长的鹀。繁殖期雄鸟:头黑,白色的眉纹从鼻孔延至颈背,颈圈灰色,背栗而腰灰,颏及眼先栗色。特征为具白色的胸兜及黑色的项纹,下体灰而臀近白,具白色的横斑,飞羽黑色,羽缘色浅。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似繁殖期雄鸟但色暗且无黑色项纹,背栗色而具黑色纵纹,喉褐色具纵纹,眉线色浅而长。

虹膜-褐色;嘴-蓝黑;脚-橘黄。

叫声:鸣声为短促啾啾叫似戈氏岩鹀。飞行叫声为tsip tsip,联络叫声为细而拖长的seee声。

分布范围:中国青藏高原东部山谷的特有种。

分布状况:有记录在青海东南部及西藏东部海拔3600~4600米。北纬31°以南无记录。

习性:喜林线以上的开阔而荒瘠的高山灌丛、矮小桧树丛、杜鹃林及裸露地面。冬季结小群活动。

为中国特产种。分布于青藏高原青海南部扎多、曲麻莱、东南部河南县,西藏昌都地区北部澜沧江上游。
藏鹀全长约16厘米。雄性成鸟:头顶、后颈、耳羽及颈侧均黑色;眉纹白色,自嘴基向后伸达至颈部;眼先及前颊红褐色;上背及两肩鲜红栗色,腰深灰色;后颈与上背间有一蓝灰色横带,下延至下胸;两翼除大覆羽与背同色外,其余覆羽大都暗蓝灰色,初级覆羽以及飞羽等转为黑褐色,初级飞羽的外缘渐转为与背同色;尾羽黑褐色;外侧二对,除羽基及部分外翈外,纯白色;颏、喉白色;上胸有一宽阔黑带,与颈侧的黑色相连;下胸蓝灰色,并延伸至两胁;腹白;尾下覆羽沾淡肉桂红色;翼下覆羽白色;胁羽灰或灰白色。 雄性幼鸟:上体污灰,满杂以黑褐色条纹;背、肩及内侧翼羽的羽缘均似成鸟的鲜红栗色;下体满杂以黑褐色条纹,但较上体的为细,胸及两胁已呈现成鸟的灰色。 虹膜黑褐;嘴黑色,脚皮黄色,趾稍暗,爪黑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25-29.5克;体长176-193毫米;嘴峰11-12毫米;翅85-91毫米;尾79-91毫米;跗蹠21毫米。
一般独自或成双活动,冬季结小群。见人临近隐匿起来。尽管飞行高度很低,但也不易观察到。它们在灌木丛中迅速移动,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尾巴翘的很高。歌声嘹亮,尤其是雄鸟,这是一种善于鸣啭的鸣禽。也是一种领地意识非常强烈的小鸟。鸣声为短促啾啾叫似戈氏岩鹀。飞行叫声为tsip tsip,联络叫声为细而拖长的seee声。食物以昆虫为主,啄食包括鳞翅目幼虫,双翅目大蚊科,直翅目的蝗科、蟋蟀科,鞘翅目的金苍虫、步行虫,半翅目的蝽科,膜翅目的蚁类等多种小昆虫、蜘蛛类和一些水生动物。秋季还啄食少量浆果,雏鸟主要喂食蝗虫,蟋蟀,毛毛虫,主要为鳞翅目幼虫。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