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翅鵙鹛

红翅鵙鹛

英文名:White-browed Shrike-Babbl
别    名:
  • 纲:鸟纲
  • 目:雀形目
  • 科:莺科
  • 属:鵙鹛属

红翅鵙鹛简介导读

红翅鵙鹛
英文名:White-browed Shrike-Babbl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莺科 / Sylviidae
鵙鹛属 / Pteruthius Flaviscapis

红翅鵙鹛 / White-browed Shrike-Babbl

描述:中等体型(17厘米)的鵙鹛。雄鸟:头黑,眉纹白;上背及背灰;尾黑;两翼黑,初级飞羽羽端白,三级飞羽金黄和橘黄;下体灰白。雌鸟色暗,下体皮黄,头近灰,翼上少鲜艳色彩。

虹膜-灰蓝;嘴-上嘴蓝黑,下嘴灰;脚-粉白。

叫声:嘹亮刺耳的单音too-too-too,klip klip或chip chip chap chip chap。

分布范围:巴基斯坦东北部至中国、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留鸟于海南岛(lingshuiensis);华中、东南(ricketti)及西藏东南部(validirostris);为海拔350~2440米山区森林的偶见鸟。

习性:成对或混群活动,在林冠层上下穿行捕食昆虫。在小树枝上侧身移动仔细地寻觅食物。

分布范围从巴基斯坦向东到尼泊尔、不丹、印度、孟加拉国、中国、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和加里曼丹岛等。在中国见于西藏东南部,经四川、广西、东到福建,南到云南、海南岛各地。
体中小型,头似伯劳,但尾较短,上体色暗,下体色淡,翅具红斑。雄体额头顶及枕黑色,具黑蓝色金属光泽;背、腰及尾上覆羽灰蓝色;眼先黑色;颊及耳羽黑色染灰;眉纹白色从眼前缘后伸达颈侧;颏、喉、上胸灰色;下胸、上腹及两胁浅灰色,飞羽黑褐色;初级飞羽除第1枚外,均具白色端斑,其中以第5枚白斑最大,两侧较小;自第3枚初级飞羽始以内的各飞羽外翈缘具蓝黑色金属光泽。最内侧3枚飞羽内明棕红,外翈鲜黄,并具蓝黑色羽端斑,倒数第4枚最内侧飞羽中部的外翈鲜黄;余部与其余4枚飞羽同。翼上各覆羽黑褐,具蓝黑色外珝缘,翼缘白色,羽下覆羽白色;尾羽黑褐,外翈缘具蓝黑色金属光泽;尾羽具细的隐横纹。 雌体额、头顶及枕蓝灰色,背及尾上覆羽黄褐色;眼先、颊及耳羽似头顶,但色较淡;眉纹灰白,自眼前上缘后伸达枕部;颏、喉和上胸淡蓝灰色,下胸及上腹灰褐色,下腹及尾下覆羽白色,两胁淡灰褐;飞羽内珝黑色,自第2枚初级飞羽以内各羽的外翈羽缘橄榄绿,且愈内侧者绿缘愈宽;第3-6枚初级飞羽外珝羽缘的远段灰白色;除外侧3枚初级飞羽外,各初级飞羽具白色端斑,初级飞羽内珝中部具白斑,最内侧3枚飞羽的内嘲棕红色,第36枚初级飞羽具切迹;飞羽式:4>5>3>6>7>2>8>9>10。第1枚初级飞羽较长,其长度大于最内侧飞羽,而小于次内侧飞羽;尾羽12枚,黄绿色,具黄白色端斑和黑色次端斑,愈外侧色斑愈大。 上喙黑色,具明显的钩和缺,下喙角白色。足肉红色,爪色更淡,虹膜棕褐色。
习性:留鸟,除繁殖季节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集小群活动。 繁殖季节成对活动。一般6-7只结集小群或与其他小鸟混群活动。常在阔叶树上的树枝间跳动寻食,或攀缘活动于灌丛间,有时缓慢地沿树干向上移动直到树顶,在树木裂缝和枝叶间搜寻食物,行动甚迟缓但不胆怯,栖息在灌木小枝的顶端。 食性:主要以昆虫(蜚蠊、毛虫等)、以及浆果种子等为食。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