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鹡鸰

白鹡鸰

英文名:White Wagtail
别    名: 白颤儿、白面鸟、白颊鹡鸰、眼纹鹡鸰、点水雀、张飞鸟、河旦旦、白颤儿
  • 纲:鸟纲
  • 目:雀形目
  • 科:麻雀科
  • 属:鹡鸰属

白鹡鸰简介导读

白鹡鸰
英文名:White Wagtail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麻雀科 / Passeridae
鹡鸰属 / Motacilla Alba

白鹡鸰 / White Wagtail

描述:中等体型(20厘米)的黑、灰及白色鹡鸰。体羽上体灰色,下体白,两翼及尾黑白相间。冬季头后、颈背及胸具黑色斑纹但不如繁殖期扩展。黑色的多少随亚种而异。亚种dukhunensis及ocularis的颏及喉黑色,baicalensis颏及喉灰色,其余白色。亚种ocularis有黑色贯眼纹。雌鸟似雄鸟但色较暗。亚成鸟灰色取代成鸟的黑色。

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叫声:清晰而生硬的chissick声。

分布范围:非洲、欧洲及亚洲。繁殖于东亚的鸟南迁至东南亚及菲律宾越冬。

分布状况:亚种personata繁殖于中国西北;baicalensis繁殖于中国极北部及东北;dukhunensis迁徙时有记录于中国西北;ocularis越冬于中国南方包括海南岛及台湾。常见于中等海拔区,高可至海拔1500米。

习性:栖于近水的开阔地带、稻田、溪流边及道路上。受惊扰时飞行骤降并发出示警叫声。

注:体型较大的大斑鹡鸰M. maderaspatensis于19世纪在云南的记录应视为可疑。该种据推测有可能在西藏东南部的低地出现,特征为上体全黑而具白色的宽眉纹。

俗名:白颤儿 白颊鹡鸰 白面鸟 濒零 马兰花儿 眼纹鹡鸰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国、白俄罗斯、比利时、贝宁、不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柬埔寨、喀麦隆、佛得角、中非共和国、乍得、中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埃塞俄比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加纳、直布罗陀、希腊、格陵兰、几内亚、几内亚比绍、香港、匈牙利、冰岛、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韩国、朝鲜、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来西亚、马里、马耳他、毛里塔尼亚、墨西哥、摩尔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缅甸、尼泊尔、荷兰、尼日尔、尼日利亚、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菲律宾、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圣马力诺、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拉利昂、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索马里、南苏丹、西班牙、斯里兰卡、苏丹、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泰国、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美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西撒哈拉、也门。 旅鸟:澳大利亚、汶莱、布隆迪、加拿大、科摩罗、加蓬、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塞舌尔、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多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不确定起源:关岛、卢旺达、赞比亚、津巴布韦。 中国为中北部广大地区的夏候鸟,华南地区为留鸟,在海南越冬。
白鹡鸰,额头顶前部和脸白色,头顶后部、枕和后颈黑色。背、肩黑色或灰色,飞羽黑色。翅上小覆羽灰色或黑色,中覆羽、大覆羽白色或尖端白色,在翅上形成明显的白色翅斑。尾长而窄,尾羽黑色,最外两对尾羽主要为白色。颏、喉白色或黑色,胸黑色,其余下体白色。 虹膜黑褐色,嘴和跗蹠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15-30克,♀17-29克;体长♂156-195毫米,♀157-195毫米;嘴峰♂11-17毫米,♀11-16毫米;翅♂85-96毫米,♀81-98毫米;尾♂83-101毫米,♀82-97毫米;跗蹠♂20-28毫米,♀22-27毫米。
常单独成对或呈3-5只的小群活动。迁徙期间也见成10多只至20余只的大群。多栖于地上或岩石上,有时也栖于小灌木或树上,多在水边或水域附近的草地、农田、荒坡或路边活动,或是在地上慢步行走,或是跑动捕食。遇人则斜着起飞,边飞边鸣。鸣声似‘jilin-jilin-’,声音清脆响亮,飞行姿式呈波浪式,有时也较长时间地站在一个地方,尾不住地上下摆动。主要以昆虫为食,主要为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如象甲、蛴螬、叩头甲、米象、毛虫、蝗虫、蝉、螽斯、金龟子、蚂蚁、蜂类、步行虫、蛾、蝇、蚜虫、蛆、蛹和昆虫幼虫等。此外也吃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植物种子、浆果等植物性食物。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