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尾蜡嘴雀

黑尾蜡嘴雀

英文名:Yellow-billed Grosbeak
别    名: 蜡嘴、小桑嘴、皂儿(雄性)、灰儿(雌性) 、哨花子、铜嘴
  • 纲:鸟纲
  • 目:雀形目
  • 科:燕雀科
  • 属:蜡嘴属

黑尾蜡嘴雀简介导读

黑尾蜡嘴雀
英文名:Yellow-billed Grosbeak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燕雀科 / Fringillidae
蜡嘴属 / Eophona Migratoria

黑尾蜡嘴雀 / Yellow-billed Grosbeak

描述:体型略大(17厘米)而墩实的雀鸟。黄色的嘴硕大而端黑。繁殖期雄鸟外形极似有黑色头罩的大型灰雀,体灰,两翼近黑。与黑头蜡嘴雀的区别在嘴端黑色,初级飞羽、三级飞羽及初级覆羽羽端白色,臀黄褐。雌鸟似雄鸟但头部黑色少。幼鸟似雌鸟但褐色较重。

虹膜-褐色;嘴-深黄而端黑;脚-粉褐。

叫声:鸣声为一连串的哨音和颤音,似赤胸朱顶雀。叫声为响亮而沙哑的tek-tek。

分布范围:西伯利亚东部、朝鲜、日本南部及中国东部,越冬至中国南方。

分布状况:地方性常见。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的落叶林及混交林,至中国南方及台湾越冬。亚种sowerbyi繁殖于华中及华东尤其是长江下游的集水处,向西可抵四川;越冬在西南。

习性:利用林地及果园,从不见于密林。

俗名:蜡嘴 小桑嘴

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泰国和越南。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内蒙古东北部和东南部、河南、山东,往南至陕西、安徽、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香港、福建和台湾等省。中国为东北至华北地区夏候鸟,在西南、华南沿海及台湾岛越冬。数量较多。
黑尾蜡嘴雀雄鸟嘴基、眼先、额、头顶、头侧、颏和喉等整个头部灰黑色具蓝色金属光泽。后颈、背、肩灰褐色,有的背微沾棕色,腰和尾上覆羽淡灰色或灰白色。尾黑色,外翈具蓝黑色金属光泽。翅上覆羽和飞羽黑色具蓝紫色金属光泽,初级覆羽和飞羽具白色端斑,尤以初级飞羽白色端斑较宽阔。下喉、颈侧、胸、腹和两胁灰褐沾棕黄色,有时两胁沾储棕或橙棕色,腹中央至尾下覆羽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黑色,羽缘白色。雌鸟整个头和上体灰褐色,背、肩微沾黄褐色,腰和尾上覆羽近银灰色,中央两对尾羽灰褐色,其余尾羽黑褐色,羽缘沾灰。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灰褐色、羽端稍暗,初级覆羽黑色、羽端白色,飞羽黑褐色,外翈灰黑色,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具白色端斑,内侧次级飞羽灰黄褐色,内翈羽缘和端斑黑褐色。下体淡灰褐色,两胁和腹沾橙黄色,尾下覆羽污灰白色。幼鸟和雌鸟相似,但羽色较浅淡,下体近污白色无橙黄色沾染。虹膜淡红褐色,嘴橙黄色,嘴基、嘴尖和会合线蓝黑色。 大小量度: 体重♂41-59.5克,♀40-58.5克;体长♂176-205毫米,♀174-199毫米;嘴峰♂18-21毫米,♀17-21毫米;翅♂95-109毫米,♀93-110毫米;尾♂70-85毫米,♀65.5-80毫米;跗蹠♂20-24毫米,♀20-26毫米(指名亚种)。
迁徙 夏候鸟或留鸟。每年4月初从中国南方迁来东北繁殖,10月中下旬开始迁回。 行为 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也成群,有时集成数十只的大群。树栖性,频繁地在树冠层枝叶间跳跃或来回飞翔,或从一棵树飞至另一棵树,飞行迅速、两翅鼓动有力,在林内常一闪即逝。性活泼而大胆,不甚怕人。平时较少鸣叫,叫声是一种单调的‘tek、tek’声,繁殖期间鸣叫频繁。鸣声高亢,悠扬而婉转,很远即能听到。 食性 主要以种子、果实、草子、嫩叶、嫩芽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部分昆虫,所吃食物有甲虫、膜翅目、鞘翅目等昆虫和小螺狮等小型无脊椎动物,植物性食物有蔷薇种子、高粱、槐树种子、豆类、红花子和嫩芽。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