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颈钩嘴鹛

棕颈钩嘴鹛

英文名:Streak-breasted Scimitar Babbler
别    名: 小钩嘴嘈鹛、小钩嘴嘈杂鸟、小钩嘴鹛、小眉、小偃月嘴嘈杂鸟
  • 纲:鸟纲
  • 目:雀形目
  • 科:莺科
  • 属:钩嘴鹛属

棕颈钩嘴鹛简介导读

棕颈钩嘴鹛
英文名:Streak-breasted Scimitar Babbler

纲目科属:
雀形目 / Passeriformes
莺科 / Sylviidae
钩嘴鹛属 /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描述:体型略小(19厘米)的褐色钩嘴鹛。具栗色的颈圈,白色的长眉纹,眼先黑色,喉白,胸具纵纹。诸亚种细节有别,见下表。

亚种  胸  腹部  上背

godwini  白而具灰褐色纵纹  灰褐 褐

eidos  白而具橄榄褐色纵纹  橄榄褐而具白色纵纹  褐而沾栗色

similis  白而具褐色纵纹  橄榄褐而沾棕  褐

albipectus  几为白色  橄榄褐  褐

reconditus  白而具褐色纵纹  橄榄褐  褐

styani  棕褐而具白色纵纹  橄榄褐  褐而沾栗色

hunanensis  褐而具白色纵纹  橄榄褐  褐

stridulus  栗褐而具白色纵纹  浓褐  栗褐

musicus  白而具深栗色中央点斑  浓栗褐  深褐

nigrostellatus  深栗色而具白色纵纹  浓栗褐  深褐

虹膜-褐色;嘴-上嘴黑,下嘴黄(亚种reconditus下嘴粉红);脚-铅褐色。

叫声:鸣声为2~3声的唿声,重音在第一音节,最末音较低。雌鸟有时以尖叫回应。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支那北部、缅甸北部及西部、中国华中至华南、台湾及海南岛。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海拔80~3400米混交林、常绿林或有竹林的矮小次生林。有多个地理亚种–musicus于台湾;nigrostellatus于海南岛;stridulus于东南部武夷山;hunanensis于华中及华南山区;styani于甘肃南部至浙江、四川南部至北部及贵州北部;eidos为四川峨眉山地区之特有;similis于四川西南部及云南西北部及西部;albipectus在云南南部澜沧江及红河之间;godwini于西藏东南部。有些亚种间有中间色型出现。

习性:本属的典型特性。

注:Deignan(1964)将灰头钩嘴鹛P. Schisticeps与本种分立,其余著家均不同意此法。

俗名:小钩嘴嘈鹛 小钩嘴嘈杂鸟 小钩嘴鹛 小眉 小偃月嘴嘈杂鸟

世界分布: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印度阿萨姆、缅甸、越南、老挝等地。 中国分布:在中国广泛分布于秦岭以南的广大地区,东至江苏、浙江、福建、台湾,西至甘肃、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东南部,北至河南南部、陕西南部和甘肃东南部,南至广东、香港、广西和海南岛。
本种各亚种羽色变化较大,长江亚种头顶橄榄褐色,眉纹白色、长而显著,从额基沿眼上向后延伸直达颈侧;眼先、颊和耳羽黑色,形成一宽阔的黑色贯眼纹,与白色眉纹相衬极为醒目;后颈栗红色,形成半领环状。背棕橄榄褐色,向后较淡,两翅表面与背相同;飞羽暗褐色,外翈羽缘较淡,呈污灰色或灰褐色;尾羽暗褐色微具黑色横斑,尾羽基部边缘微沾棕橄榄褐色。颏、喉白色,胸和胸侧亦为白色具粗著的淡橄榄褐褐色纵纹,有时微带赭色,胸以下为淡橄榄褐色,腹中部白色。 虹膜茶褐色或深棕色,上嘴黑色,先端和边缘乳黄色,下嘴淡黄色,脚和趾铅褐色或铅灰色。 大小量度:体重♂22-30克,♀23.5-28.5克;体长♂160-180毫米,♀158-180毫米;嘴峰♂16-20毫米,♀17-20毫米;翅♂71-78毫米,♀69-75毫米;尾♂75-87毫米,♀74-83毫米;跗蹠♂29-31毫米,♀27-29毫米。
食性 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与种子。所吃食物主要有竹节虫、甲虫以及双翅目、鳞翅目、半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其他还吃少量树木和灌木果实与种子,以及草子等植物性食物。 习性 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性活泼,胆怯畏人,常在茂密的树丛或灌丛间疾速穿梭或跳来跳去,一遇惊扰,立刻藏匿于丛林深处,或由一个树丛飞向另一树丛,每次飞行距离很短。有时也见与雀鹛等其他鸟类混群活动。繁殖期间常躲藏在树叶丛中鸣叫,单调、清脆而响亮,三声一度,似‘tu-tu-tu’的哨声,常常反复鸣叫不息。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