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

鸿雁

英文名:Swan Goose
别    名: 草雁 大雁 冠雁 黑嘴雁 洪雁 奇鹅 沙雁 随鹅 天鹅式大雁 原鹅
  • 纲:鸟纲
  • 目:雁形目
  • 科:鸭科
  • 属:雁属

鸿雁简介导读

鸿雁
英文名:Swan Goose

纲目科属:
雁形目 / Anseriformes
鸭科 / Anatidae
雁属 / Anser Cygnoides

鸿雁 / Swan Goose

描述:体大(88厘米)而颈长的雁。黑且长的嘴与前额成一直线,一道狭窄白线环绕嘴基。上体灰褐但羽缘皮黄。前颈白,头顶及颈背红褐,前颈与后颈有一道明显界线。腿粉红,臀部近白,飞羽黑。与小白额雁及白额雁区别在于嘴为黑色,额及前颈白色较少。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深橘黄。

叫声:飞行时作典型雁叫,升调的拖长音。

分布范围:繁殖于蒙古、中国东北及西伯利亚,越冬于中国中部、东部和台湾以及朝鲜。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繁殖于中国东北,迁徙途经中国东部至长江下游越冬,鲜见于东南沿海。漂鸟可达台湾。近5万只鸟在鄱阳湖越冬为本种全球数量之大部。

习性:成群栖于湖泊,并在附近的草地田野取食。

俗名:草雁 大雁 冠雁 黑嘴雁 洪雁 奇鹅 沙雁 随鹅 天鹅式大雁 原鹅

世界 留鸟:中国。 繁殖地:哈萨克斯坦、蒙古和俄罗斯联邦(东亚区)。 非繁殖地:日本、韩国和朝鲜。 旅鸟:土库曼斯坦。 季节性不确定:泰国。 游荡: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俄罗斯联邦(中亚区)和乌兹别克斯坦。 中国 在中国主要繁殖于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越冬在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江苏、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偶见于台湾,也发现少数在辽宁和河北省越冬;迁徙时见于新疆北部阿尔泰山脉、西部天山、青海柴达木盆地、河北和河南等省。
鸿雁雌雄相似。但雌鸟体型略小,两翅较短,嘴基疣状突亦不明显。成鸟从额基、头顶到后颈正中央暗棕褐色,额基与嘴之间有一条棕白色细纹,将嘴和额截然分开。头侧、颏和喉淡棕褐色,嘴裂基部有两条棕褐色颚纹。背、肩、腰、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暗灰褐色,羽缘较淡或较白,形成明显的白色斑纹或横纹。尾上覆羽暗灰褐色,但最长的尾上覆羽纯白色,尾羽灰褐色。前颈和颈侧白色,前颈下部和胸肉桂色,向后逐渐变淡,到下腹则全为白色。尾下覆羽亦为白色,两胁暗褐色,具棕白色羽端;翼下覆羽及腋羽暗灰色。嘴黑色,虹膜红褐色或金黄色,跗蹠橙黄色或肉红色。 雄鸟上嘴基部有一疣状突。雏鸟体被绒羽,上体黄灰褐色,下体淡黄色,额和两颊淡黄色,眼周及眼先灰褐色,额基无白纹。嘴黑色,嘴尖淡黄色,虹膜淡黄色。 幼鸟上体灰褐色,上嘴基部无白纹。
迁徙 每年9月下旬至10月末即开始大量从繁殖地迁往越冬地,有的早在9月初至9月中旬即开始迁徙。迁徙时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1993年10月末至11月初,曾在吉林省白城地区见到一群多达500多只的鸿雁迁徙群。迁徙是逐步分批进行的,从9月下旬一直持续到10月末至11月初。据在吉林省西部草原的观察,常常是迁走一批再来一批,每批的迁离与迁来,常与气候的突然变冷有关。每当寒潮来临,停留的鸿雁突然迁走,不久另一批又迁来。春季迁徙出现在3月中旬至4月末,持续约一个多月。但春季迁徙群明显较秋季小,通常十几只至几十只,截止到1983年4月最多一次是在珲春见到110只。 习性 性喜结群,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即使在繁殖季节,亦常见4-5只或6-7只一起休息和觅食。善游泳,飞行力亦强,但飞行时显得有些笨重。警惕性强,行动极为谨慎小心,休息时群中常有几只‘哨鸟’站在较高的地方引颈观望,如有人走近,则一声高叫,随即而飞,其他鸟也立刻起飞。飞行时颈向前伸直,脚贴在腹下,一个接着一个,排列极整齐,成‘一’字或‘人’字形,速度缓慢,徐徐向前。边飞边叫,声音洪亮、清晰、单声,但拖得较长,似‘嗯-嗯-’声,数里外亦可听见。 食性 主要以各种草本植物的叶、芽、包括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芦苇、藻类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特别是繁殖季节。冬季也常到偏远的农田、麦地、豆地觅食农作物。觅食多在傍晚和夜间。通常天一黑即成群飞往觅食地,清晨才返回湖泊或江河中休息和游泳,有时也在岸边草地上或沙滩上休息。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