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头潜鸭

青头潜鸭

英文名:Baer’s Pochard
别    名: 白目凫、东方白眼鸭、青头鸭
  • 纲:鸟纲
  • 目:雁形目
  • 科:鸭科
  • 属:潜鸭属

青头潜鸭简介导读

青头潜鸭
英文名:Baer’s Pochard

纲目科属:
雁形目 / Anseriformes
鸭科 / Anatidae
潜鸭属 / Aythya Baeri

青头潜鸭 / Baer\'s Pochard

描述:适中(45厘米)的近黑色潜鸭。胸深褐,腹部及两肋白色;翼下羽及二级飞羽白色,飞行时可见黑色翼缘。繁殖期雄鸟头亮绿色。与雄性凤头潜鸭区别在于头部无冠羽,体型较小,两侧白色块线条不够整齐,尾下羽白色(注:凤头潜鸭尾下羽偶尔也为白色)。与白眼潜鸭区别在于棕色多些,赤褐色少些,腹部白色延及体侧。

虹膜-雄鸟白色,雌鸟褐;嘴-蓝灰;脚-灰色。

叫声:雄雌两性求偶期均有粗哑的graaaak叫声;其余时节相当安静。

分布范围:西伯利亚及中国东北。在东南亚越冬。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在中国过去常见,现在为罕见季节性候鸟。在中国东北繁殖;迁徙时见于中国东部,越冬于华南大部地区。在香港的米埔偶有记录。

习性:怯生,成对活动。与其他鸭混合。栖于池塘,湖泊及缓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印度、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蒙古、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 旅鸟:日本、大韩民国、巴基斯坦、菲律宾。 产地不确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南部贝加尔湖以东地区,越冬在朝鲜、日本、缅甸、印度、泰国、孟加拉国等亚洲东部和西南部地区。中国主要繁殖于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及河北东北部等地区,越冬在长江中下游以及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偶尔飘泊到台湾省。
青头潜鸭雄鸟头和颈黑色,并具绿色光泽,眼白色。上体黑褐色,下背和两肩杂以褐色虫蠹状斑,初级飞羽羽端和外侧暗褐色,第一枚初级飞羽内侧近灰色,以后4枚灰白色,第5枚开始整个初级飞羽全为灰白色,仅端部黑褐色。次级飞羽白色,端部暗褐色,形成明显的白色翼镜和暗褐色后缘,三级飞羽暗褐色,并具绿色光泽;腰和尾上覆羽黑色;下体颏部有一三角形白色小斑;胸部暗栗色,腹部白色,与胸部栗色截然分开,并向上扩展到两胁前面,下腹杂有褐斑;两肋、淡栗褐色,具白色端斑;尾下覆羽、腋羽和翼下覆羽全为白色。 雌鸟头和颈黑褐色,头侧、颈侧棕褐色,眼先与嘴基之间有一栗红色近似圆形斑,眼褐色或淡黄色。前颈和喉也为褐色,稍杂以白色斑点;颏部有一三角形白色小斑。上体暗褐色,背和两肩羽缘较淡;两翅、腰和尾上尾下覆羽与雄鸟相同。胸淡棕褐色,具淡色羽缘;腹白色,下腹杂以褐色斑;两胁褐色,具白色端斑。 幼鸟和雌鸟相似,但体色较暗,头颈为暗皮黄褐色,胸红褐色,腹白色,缀有褐色,两胁前面白色更明显。 虹膜雄鸟白色,雌鸟褐色或淡黄色;嘴深灰色,嘴基和嘴甲黑色,跗蹠铅灰色。
青头潜鸭为迁徙性鸟类。每年3月中旬即从南方越冬地迁往北方繁殖;秋季于10月中旬开始迁往南方,少数迟至11月初。迁徙时集成10余只或数十只的小群飞行,队形常呈楔形。飞行高度一般不高,多呈低空飞行。 秋季和冬季也集成数十只甚至近百只的大群。有时也与凤头潜鸭或其他潜鸭混群栖息。性胆怯、翅强而有力,飞行甚快、也能很快的在地上行走。善潜水和游泳,在水面起飞也甚灵活。受惊时能立刻从水面冲起。 主要以各种水草的根、叶、茎和种子等为食,也吃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甲壳类、蛙等动物性食物。觅食方式主要通过潜水,但也能在水边浅水处直接伸头摄食。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