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夜鹰

林夜鹰

英文名:Savannah Nightjar
别    名: 贴树皮 蚊母鸟
  • 纲:鸟纲
  • 目:夜鹰目
  • 科:夜鹰科
  • 属:夜鹰属

林夜鹰简介导读

林夜鹰
英文名:Savannah Nightjar

纲目科属:
夜鹰目 / Caprimulgiformes
夜鹰科 / Caprimulgidae
夜鹰属 / Caprimulgus Affinis

林夜鹰 / Savannah Nightjar

描述:体型稍小(22厘米)纯色夜鹰。雄鸟特征为外侧尾羽白色,白色喉带分裂成两块斑。雌鸟多棕色但尾部无白色斑纹。

虹膜-褐色;嘴-红褐色;脚-暗红。

叫声:于晨昏飞行时约半小时不停地发出不入耳的chweep哀鸣声。

分布范围:印度至中国南部、东南亚、苏拉威西岛、菲律宾及马来诸岛。

分布状况:为热带低地的常见种夜鹰,多于开阔的干燥海滨包括大城市。亚种amoyensis为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广西南部、广东沿海、香港及福建的留鸟;stictomus为台湾的留鸟。

习性:典型夜鹰,白日里栖身地面,或于城市高平建筑物的顶部。以昆虫为食,;常为城市灯光所吸引。

俗名:贴树皮 蚊母鸟

原产地: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台湾、福建、云南、广西、广东、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东帝汶和越南。 游荡:澳大利亚圣诞岛。
雄鸟上体灰褐色,具有非常细的黑色虫蠹斑。头顶和枕具宽的箭头状的黑色斑,后颈具棕皮黄色斑点,形成一条不明显的领环,有时很难看到。尾皮黄色,具宽的黑色横斑和虫蠹斑,两对外侧尾羽白色,仅尖端杂有暗色。肩羽同背,但具粗著的茶黄色斑和窄的黑色纵纹;翅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也同。外侧4对初级飞羽黑色,最外侧一对在内侧具一大的白斑,外侧常常呈棕色,其余三对在中部具一宽的白色横带,常常具棕色羽缘和尖端杂有细小暗色斑点。内侧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也为黑色,具棕色横斑,尖端具淡色斑。白色喉斑常在喉中部被暗色分隔成左右两块。其余颏、喉、胸具黑色和灰色虫蠹斑和微缀茶黄色,下胸和腹茶黄色,具黑色横斑,尾下覆羽纯茶黄色。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体色较淡,虫蠹斑较细。翅上自斑变为棕色或棕白色,外侧尾羽全呈斑杂状,无白色端斑。 虹膜暗褐色,嘴淡褐色,尖端较暗;基部和口裂淡粉红色,脚和趾淡肉褐色。 大小量度:体长250-260毫米;嘴峰7-10毫米,翅175-203毫米,尾101-120毫米,跗蹠21毫米。
林夜鹰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夜行性,白天多栖息于地面上或树枝上,黄昏和晚上活动。鸣声为低沉的单音。飞行时振翅缓慢,轻快无声,飞行姿式忽上忽下。 依赖本身的保护色来躲避敌害,休眠时眼微张但时时保持警戒。若遇天敌接近,会到非常接近时才飞起。脚短而无力,几乎不行走,活动皆赖垂直起降飞行。雄鸟鸣声为宏亮略刺耳的单音“追伊~”,重复多次,两声之间的间隔在0.8至3秒间,同一个体可反复连续鸣叫45分钟,整夜都会鸣叫,以日落后及日出前1小时为高峰期。雌鸟声音较低沉且较少鸣叫,仅于繁殖期间其它夜鹰个体入侵领域时会起飞加入雄鸟共同鸣叫驱敌。通常边飞边叫,但也会停栖在高处鸣叫。 主要以空中飞行的各种昆虫为食,主要为鳞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等类。于黄昏尚有暮光时开始飞行觅食,在空中来回不规则快速飞行,直接张嘴吞食飞蛾等空中的飞虫。深夜昆虫少时会改用定点守候的方式,等候猎物出现再冲出捕食。觅食需依赖视力,会利用都市夜间的灯光来觅食。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