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夜鹰

普通夜鹰

英文名:Grey Nightjar
别    名: 鬼鸟 贴树皮 蚊母鸟 夜燕
  • 纲:鸟纲
  • 目:夜鹰目
  • 科:夜鹰科
  • 属:夜鹰属

普通夜鹰简介导读

普通夜鹰
英文名:Grey Nightjar

纲目科属:
夜鹰目 / Caprimulgiformes
夜鹰科 / Caprimulgidae
夜鹰属 / Caprimulgus Indicus

普通夜鹰 / Grey Nightjar

描述:中等体型(28厘米)的偏灰色夜鹰。雄鸟:缺少长尾夜鹰的锈色颈圈;外侧四对尾羽具白色斑纹。雌鸟似雄鸟,但白色块斑呈皮黄色。

虹膜-褐色;嘴-偏黑;脚-巧克力色。

叫声:生硬、尖厉而高速重复的chuck声,以每秒约六次为稳定频率,以chrrrr声结尾。越冬鸟几乎不叫。

分布范围:印度次大陆、中国、东南亚及菲律宾;南迁至印度尼西亚及新几内亚。

分布状况:亚种jotaka繁殖于华东和华南的绝大多数地区,南迁越冬;迁徙时见于海南;亚种hazarae为西藏东南部的留鸟,分布至海拔3300米。

习性:喜甚开阔的山区森林及灌丛。典型的夜鹰式飞行,白天栖于地面或横枝。

俗名:鬼鸟 贴树皮 蚊母鸟 夜燕

孟加拉国、不丹、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尼、日本、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韩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蒙古、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帕劳、菲律宾、俄罗斯联邦、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越南。
普通夜鹰上体灰褐色,密杂以黑褐色和灰白色虫蠹斑;额、头顶、枕具宽阔的绒黑色中央纹;背、肩羽羽端具绒黑色块斑和细的棕色斑点;有的标本在黑色块斑前还有白色斑纹;两翅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其上有锈红色横斑和眼状斑;最外侧3对初级飞羽内侧近翼端处有一大形棕红色或白色斑,与此相对应的外侧也具有棕白色或棕红色块斑;中央尾羽灰白色,具有宽阔的黑色横斑;横斑间还杂有黑色虫蠹斑;最外侧4对尾羽黑色,具宽阔的灰白色和棕白色横斑;横斑上杂有黑褐色虫蠹斑;颏、喉黑褐色,羽端具棕白色细纹;下喉具一大形白斑。胸灰白色,满杂以黑褐色虫蠹斑和横斑。腹和两胁红棕色,具密的黑褐色横斑。尾下覆羽红棕色或棕白色,杂以黑褐色横斑。 大小量度:体重♂79-105g,♀85-110g;体长♂257-270mm,♀265-280mm;嘴峰♂11-13mm,♀11-14mm;翅♂202-210mm,♀195-217mm;尾♂120-135mm,♀120-134mm;跗蹠♂14-18mm,♀14-19mm。(注:♂雄性;♀雌性)它的主要特征是嘴短宽,可以张得很大,在空中捕虫时可以将大量昆虫兜入口中,有发达的嘴须,鼻孔是管形的。鸟嘴短,嘴裂阔,口须长,眼睛较大。身体羽毛柔软,发暗褐色,有细形横斑,喉部有白斑。雄鸟尾上也有白斑,飞行时特别明显。听觉和视觉都很敏锐,一双大眼在黑暗中闪闪发亮。中趾上长有梳子一样的缘。
单独或成对活动。夜行性,白天多蹲伏于林中草地上或卧伏在阴暗的树干上,故名“贴树皮”。由于体色和树干颜色很相似,很难发现。黄昏和晚上才出来活动。尤以黄昏时最为活跃,不停的在空中回旋飞行捕食。飞行快速而无声,常在鼓翼飞翔之后伴随着一阵滑翔。繁殖期间常在晚上和黄昏鸣叫不息,其声似不断快速重复的“chuck”或“tuck”。主要以天牛、岔龟子、甲虫、夜蛾、蚊、蚋等昆虫为食。主要在飞行中捕食,尤以黄昏时捕食活动较频繁。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