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鸬鹚

海鸬鹚

英文名:Pelagic Cormorant<br />学名:Phalacrocorax pelagicus
别    名: 乌鹈
  • 纲:鸟纲
  • 目:鲣鸟目
  • 科:鸬鹚科
  • 属:

海鸬鹚简介导读

海鸬鹚
英文名:Pelagic Cormorant
学名:Phalacrocorax pelagicus

纲目科属:
鲣鸟目 / Suliformes
鸬鹚科 / Cormorants,Shags / Phalacrocoracidae

海鸬鹚 / Pelagic Cormorant / Phalacrocorax pelagicus

海鸬鹚(英文名:Pelagic Cormorant,学名:Phalacrocorax pelagicus),是鲣鸟目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在中国繁殖于东部的山东沿海岛屿,冬季迁飞至东南部的福建省、台湾省沿海一带越冬。海鸬鹚是中国沿海的常见鸟类,主要栖息于海岸、河口地带。主要以鱼、虾为食,兼食少量的海藻、海带、海紫菜等。每年6月进入繁殖期,每窝产卵3-6枚,孵化期约28天左右。

地理分布:太平洋:北海岸

海鸬鹚分布于北太平洋沿岸和邻近岛屿,最北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海沿岸的符兰格尔岛和楚科奇海沿岸的楚科奇半岛经白令海峡到萨哈林岛、千岛群岛、日本和中国的辽东半岛一带,以及从北美洲的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到下加利福尼亚。 原产地:加拿大、中国、日本、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韩国、墨西哥、俄罗斯联邦、美国。
海鸬鹚是大型水鸟。全身羽毛呈黑色,头、颈部具有紫色光辉,其它部分有绿色光辉。在繁殖期间,头顶和枕部各有一束铜绿色的冠羽,而且额部被有羽毛,肩羽和覆羽为铜绿色,另外两胁各具一个大的白斑,喉部和眼周的裸露皮肤呈暗红色。面部和喉部的裸皮呈褐色,并具有橙色小突起。虹膜为绿色。嘴较为细长而稍微侧扁,嘴基内侧和眼周为红褐色。嘴槽的两边如同镶嵌着两把利刃,锋利无比,呈黑褐色,脚短而粗,为黑色。黑色的尾羽共有12枚,呈圆形。 冬季的羽色和夏羽基本相似,但头上没有羽冠,颈部也没有白色的细羽,嘴基和眼周裸露皮肤的红色较为暗淡而不明显。 大小量度:体重♂1500-2200克,♀1180-1600克;体长♂720-788毫米,♀679-770毫米;嘴峰♂48-56毫米,♀45-48毫米;翅♂266-291毫米,♀256-266毫米;尾♂156-165毫米,♀156-159毫米;跗蹠♂56-60毫米,♀52-58毫米。(注:♂雄性;♀雌性)
迁徙 海鸬鹚大多数为留鸟,终年在繁殖地附近活动,也有少数在北方繁殖的种群需要飞往南部温暖的海域越冬。迁徙的时间常随气温的变化而定,通常在北方冰雪刚刚开始融化后不久即到达繁殖地,秋季在水面部分结冰之后才往南迁徙。 习性 海鸬鹚具有一定的飞翔能力,但在地面上行走时则显得比较笨拙,休息的时候还要用坚硬的尾羽帮助支撑。但它们的潜水、捕鱼能力却非常强,在水中活动十分灵活。对它们来说,潜入水下1-3米(最深可达10米),追踪鱼群30-45秒钟(最长达70秒)根本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活动时多沿海面低空飞行,或在海岛附近海面游泳,并且频频地潜入水中觅食。有时也能见到少数个体在海岸附近的沼泽地带和水泡中活动。觅食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潜水,在水下追捕猎物。有时也常站在岩石上等候食饵的到来。休息的时候,如果受到干扰,就会急促飞起,并将胃内没有消化的鱼骨、鱼鳞等食物用一个黏液囊反吐出来,用来减轻体重,加快飞行,以便迅速逃避敌害。这时就会有成群的海鸥紧随而来,将这些食物残渣一一取食,进行“废物利用”。 协作 海鸬鹚是一种非常善于合作的水鸟,常常集大群围捕湖中的鱼类,上下协作得非常好。据说当遇到大鱼,一只鸬鹚无力制伏时,它会一边搏斗,一边呼唤同伴前来相帮。附近鸬鹚听到求救声后便会立刻赶来,一起向大鱼发动攻击。在水中觅食时,鸬鹚也表现得非常善于合作:有时它会与鹈鹕一起合作捕猎,在水面上排成半个圆圈,由鹈鹕在水面上用双翅拍击,驱赶鱼群,海鸬鹚则潜入水中打围,彼此都能捕获到充足的食物。 食物 主要以各种鱼类为食,也吃虾和其他甲壳类海洋动物。兼食少量的海藻、海带、海紫菜等。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