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鹌鹑

西鹌鹑

英文名:Common Quail<br />学名:Coturnix coturnix
别    名:
  • 纲:鸟纲
  • 目:鸡形目
  • 科:雉科
  • 属:

西鹌鹑简介导读

西鹌鹑
英文名:Common Quail
学名:Coturnix coturnix

纲目科属:
鸡形目 / Galliformes
雉科 / Pheasants and Allies / Phasianidae

西鹌鹑 / Common Quail / Coturnix coturnix

西鹌鹑(英文名:Common Quail,学名:Coturnix coturnix),是鸡形目雉科鹌鹑属的鸟类。普通鹌鹑(学名:Coturnix coturnix,英文名:Common Quail)属鸡形目雉科鹌鹑属,又称西鹌鹑、西方鹌鹑,英文直译为普通鹌鹑,古称鹑鸟、宛鹑、奔鹑,又名鹑、红腹鹑。普通鹌鹑在国内仅分布于新疆、西藏等地,罕见,国内更常见的野生鹌鹑是另一鸟种日本鹌鹑(通常也简称为鹌鹑)。国内的家养鹌鹑是从日本鹌鹑而非本种驯养过来的。

繁殖区: 非洲,印度洋,欧亚:欧洲和亚洲中部非繁殖区: 非洲,印度

世界 留鸟: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阿塞拜疆、贝宁、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佛得角、乍得、科摩罗、刚果,刚果(金)、塞浦路斯、洪都拉斯、丹麦、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斯瓦蒂尼、埃塞俄比亚、冈比亚、格鲁吉亚、加纳、希腊、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匈牙利、伊朗、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肯尼亚、科威特、黎巴嫩、莱索托、利比里亚、利比亚、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马约特岛、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尼泊尔、尼日尔、尼日利亚、阿曼、葡萄牙、俄罗斯(欧洲区)、卢旺达、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拉利昂、斯洛伐克、南非、西班牙、苏丹、叙利亚、坦桑尼亚、多哥、突尼斯、乌干达、乌克兰、阿联酋、也门、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4] 繁殖地:阿富汗、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孟加拉国、白俄罗斯、比利时、不丹、波黑、中国、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德国、直布罗陀、印度、爱尔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耳他、摩尔多瓦、蒙古、黑山、荷兰、北马其顿、挪威、巴基斯坦、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东亚区、中亚区)、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瑞典、瑞士、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英国、乌兹别克斯坦和西撒哈拉。 非繁殖地:南苏丹。 旅鸟:巴林、约旦、巴勒斯坦和卡塔尔。 引进:毛里求斯和留尼汪岛。 游荡(非繁殖地):斯里兰卡。 游荡:博茨瓦纳、喀麦隆、塞舌尔和索马里。 中国 中国境内有两种的野生鹌鹑分布,以野生鹌鹑居多。野生西鹌鹑繁殖于新疆,越冬于西藏南部和吕都西南:野生鹌鹑主要生活于内蒙和东北地区。在有些地域,两者的分布也有重叠现象。它们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候鸟,但在有些地区是留鸟,如长江中下游地区。野生鹌鹑的栖息场所一般是空旷的平原,溪流的岸边,矮小起伏的山脚或矮树丛。 [3] 指名亚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繁殖,迁徙至西藏自治区南部越冬。野生西鹌鹑在中国分布于东北、新疆,迁徙遍全国。野生鹌鹑分布广泛。四川省产地有:成都、乐山、南充、雅安、凉山、阿坝、甘孜等地、市、州。省外重庆、涪陵、黑龙江、吉林、辽宁、青海、河北、河南、山东省的嘉祥贾桥村、山西、安徽、云南、福建、广东、海南岛及台湾等省区也有分布。中国1952年以来,引进鹌鹑家养品种,已在四川、黑龙江、吉林、辽宁、青海、河北、河南省、山东、山西、安徽、云南、福建、广东、海南岛及台湾等省区均有养殖。
西鹌鹑雄性成鸟(夏羽):额部几全为栗黄色头顶、枕部和后颈黑褐色,羽端深栗黄色;中央具一条狭窄的白色冠纹。眉纹白色,从前额后达颈部;眼圈,眼先和颊部均赤褐色;耳羽栗褐色。上背为浅的黄栗色,具黄白色羽干纹;下背至尾上覆羽黑褐色,多具两端尖的浅黄色羽干纹;内外翈具黄褐色波状细横斑;肩羽亦然。两翅大部为带淡黄的橄榄色,杂以黄白色横斑;第一初级飞羽外翈狭,缘以淡黄色,其它初级飞羽的外翈均具浅赤褐色波状横斑;次级飞羽的内外翈亦具同色横斑,向内转浅。尾羽黑褐色,白嘴基越眼而达颈侧;额头侧及颏具白而略带浅黄色的羽干纹和羽缘,并具赤褐色横斑。颏、喉和颈的前部赤褐色,颊部和眼先的赤褐色连在一起;从颈部开始,伸出一个黑褐宽条,沿中线至喉部中央,扩大成黑褐色锚状纹,两侧向上延伸,几与耳羽连接。上胸灰白沾栗,羽干白色;颈侧和胸侧黑褐,杂以栗褐色,并具明显的白色羽干纹;两胁栗褐,杂以黑色,具更宽的白色羽干纹;下胸以至尾下覆羽灰白。 雄性成鸟(冬羽):从头顶至后颈前部,栗黄色羽缘较夏羽为宽,黑褐色大都被遮盖着。背部前为浅黄褐色,向后大都黑褐色,黄白色羽干纹较夏羽发达;翅和尾的羽色几与夏羽相同。颏及喉部上方的羽片变长,末端变尖;此两部的羽片白色,杂以栗色;颏及喉部中央具一个不明显的褐色锚状纹,两侧翘起部分转为黑褐色,直达耳羽;喉部下方白色;前颈与上胸交界处有一浅栗黄色圈(中央约6毫米宽);上胸浅黄色;具白色羽干纹。两胁白,杂以栗黄色的宽阔纵纹,并具黑褐和浅黄色相间的横斑;腹白色。 雌性成鸟(夏羽):与雄鸟冬羽相近似,但颏和喉的羽不变长,羽端圆形,浅灰黄色;颈侧亦浅灰黄色,羽端黑色;上胸黄褐色,具左右并排的黑斑,或连成黑色纵斑块。 雌性成鸟(冬羽):与雌鸟夏羽相近似,但颏和喉上方的羽片变长,羽端变尖,亦浅黄色。背部黄褐色增多并加深。上胸斑点黑褐,而沾栗褐色。胸侧和胁部黄褐色增多,具宽阔的白色羽干纹,黑褐色几乎消退。 [3] 虹膜红褐色;嘴角蓝色;跗蹠部淡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76-106克,♀78-96克;体长♂175-215毫米,♀157-210毫米;嘴峰♂12.5毫米,♀14-16毫米;翅♂99-114毫米,♀101-116毫米;尾♂35毫米,♀36-44毫米;跗蹠♂27毫米,♀26-30毫米。(注:雄性—♂;雌性—♀)
西鹌鹑是一种候鸟,常栖居于气候温暖的地方,是稚科中迁徙能力相对较弱的一种,翼羽短,不能高飞、久飞,往往昼伏夜出,喜夜间迁徙群飞,迁徙时多集群。日本农林部曾有人给一些野鹑带上特殊标记,然后放回自然界去。以调查其活动情况,结果证实了鹌鹑的趋温性。中国国内两种野生鹌鹑每年6-7月份在新疆西部,内蒙古东部繁殖,然后向南迁徙越冬。根据初步的调查与考证,两种野生鹌鹑的南迁路线可能有三条:从内蒙古和新疆直接南迁,分别到达辽宁、河北黄河沿岸和西藏吕都地区越冬;从昌都地区绕青藏经四川、陕西、河南一带继续南迁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从昌都地区经云南、贵州迁至东南沿海地区。每年3-4月份迁飞回新疆、内蒙古等地繁殖。迁飞距离在400-1000千米左右。当然也有留在当地繁殖或局部迁移的鹌鹑喜欢在当地温暖、湿润的水草上筑巢。 除繁殖期外,多成小群活动。除迁徙时外,一般很少起飞,飞行时呈直线,常贴地面作直线低空飞行。叫声为响亮、清晰如滴水般的三音节哨音,常被形容为wet my lips,常在清晨、黄昏或夜晚时鸣叫。被驱赶时发出刺耳的哨音。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迁到繁殖地,秋季于9月中旬至9月底离开繁殖地。迁徙时成群,多在夜间进行,白天则躲在草丛,灌丛中休息。《本草纲目》中就有:“其田圩,夜则群飞,昼则草伏”的记载。它们主要吃杂草种子、豆类、谷物及浆果、嫩叶、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虫及幼虫,以及小型无脊椎动物等。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