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尾乌鹃

叉尾乌鹃

英文名:Fork-tailed Drongo-Cuckoo<br />学名:Surniculus dicruroides
别    名:
  • 纲:鸟纲
  • 目:鹃形目
  • 科:杜鹃科
  • 属:

叉尾乌鹃简介导读

叉尾乌鹃
英文名:Fork-tailed Drongo-Cuckoo
学名:Surniculus dicruroides

纲目科属:
鹃形目 / Cuculiformes
杜鹃科 / Cuckoos / Cuculidae

叉尾乌鹃(英文名:Fork-tailed Drongo-Cuckoo,学名:Surniculus dicruroides),是鹃形目杜鹃科乌鹃属的鸟类。俗名卷尾鹃、乌喀咕,英文名直译为叉尾乌鹃。全身黑色的杜鹃,尾羽开卷如卷尾,幼鸟具不规则白色斑点。雄鸟虹膜褐色,雌鸟虹膜黄色。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

地理分布:远东:喜马拉雅山脉山麓,印度中部和南部, 斯里兰卡

分布地区从中国分布区向南至印度半岛,东至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中国西藏(墨脱)、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福建、广东、海南。
叉尾乌鹃成鸟通体大致黑色而具蓝辉,最外侧一对尾羽及尾下覆羽具白色横斑;初级飞羽第一枚的内翈有一块白斑,第三枚以内有一斜向的白色横斑直跨主次级飞羽基部;翼缘常杂以白色;覆腿羽的外翈亦色白。在不很老的成体中,项部也有1-2块白色的大点斑;有时在翅上覆羽、尾上覆羽甚至背和头部都有零星的小白点。羽主要为黑色,尾羽除最外侧一对为最短外,其余愈向中央愈短而成叉状;嘴形侧扁。 幼鸟(8月初采自瑶山) 羽色缺乏亮辉,背及胸部、翅上覆羽等有很多白色羽端斑或具白色羽端;尾羽及尾下覆羽更多白色,越幼的鸟羽色越无光泽,到处散有白点。 虹膜褐色或绯红色;嘴黑色,脚灰蓝色。
在中国海南岛为留鸟,在其它省区为夏候鸟。 [1]该种在广东内陆4月始出现,10月下旬已看不见,但在珠江口的岛屿及滩涂地带冬、春天均获得标本,显然终年留居。 多单个或成对活动。常停息在乔木中上层顶枝间鸣叫。有时也活动于竹林中。主要在树上栖息和活动。飞行时无声无息,一浮一沉地荡着尾巴,呈起伏地波浪式飞行。形甚悠闲,但急迫时也作快速的直线飞行。站立时身体姿式较垂直,与一般杜鹃不同。常停于顶枝间鸣叫,鸣声为6音节,声似人吹口哨,似为“pi”的6缀音,音阶上升,渐次升高。有时亦发出听起来似悲凄的双音“wi-whip”。 主要以昆虫为食。常以毛虫、其他柔软昆虫为食,也见如卷尾样凌空扑捕飞过的小甲虫、啄食枝头的野果、种子。尤其喜吃毛虫等鳞翅耳昆虫。也吃甲虫、膜翅目和其它昆虫。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