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啄木鸟

白背啄木鸟

英文名:White-backed Woodpecker<br />学名:Dendrocopos leucotos
别    名:
  • 纲:鸟纲
  • 目:䴕形目
  • 科:啄木鸟科
  • 属:

白背啄木鸟简介导读

白背啄木鸟
英文名:White-backed Woodpecker
学名:Dendrocopos leucotos

纲目科属:
䴕形目 / Piciformes
啄木鸟科 / Woodpeckers / Picidae

白背啄木鸟 / White-backed Woodpecker / Dendrocopos leucotos

白背啄木鸟(英文名:White-backed Woodpecker,学名:Dendrocopos leucotos),是䴕形目啄木鸟科啄木鸟属的鸟类。中等体型,特征为下背白色,无论雌雄均臀部红色。喜栖于老朽树木。不怯生。不连续分布,但分布区内相当常见。

地理分布:欧亚:广泛分布

分布于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马其顿、摩尔多瓦、蒙古、黑山、挪威、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乌克兰 旅鸟:比利时、荷兰。 在中国不连续分布,但分布区内相当常见。指名亚种分布在中国东北及新疆极北部、河北及内蒙古东南部;福建亚种于福建西北的武夷山及江西北部的关山;四川亚种于陕西南部秦岭至四川中部;台湾亚种于台湾。
白背啄木鸟雄鸟鼻羽黑色而杂以棕白色。额棕白色,头顶至枕朱红色;眼先、颊和耳覆羽棕白色。眼上方前黑后白;颊纹黑色,向后延伸至颈侧。后颈至上背黑色,下背和腰白色,尾上覆羽黑色。中央尾羽黑色。羽轴辉亮。外侧尾羽白色而具黑色横斑。肩黑色,具白色端斑;翅上小覆羽黑色,飞羽黑色,内外侧均具白色横斑和白色端斑;颏、喉纯白色,上胸两侧黑色,前颈和胸灰白色而具黑色羽干纹;腹和两胁自色而具黑色羽干纹。下腹和尾下覆羽朱红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 雌鸟头顶黑色,不为红色,其余似雄鸟。四川亚种腹中部皮黄;台湾亚种腹中部近褐。与三趾啄木鸟区别在于无黄色的前顶冠,两翼横斑明显。 幼鸟头顶铅灰色,具淡红色羽端,背灰白色,颏:喉、前颈至上胸棕白色,下胸、腹和两胁污灰色沾黑。其余似成鸟。 虹膜红色,上嘴黑褐色,下嘴黑灰色,脚黑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85-117克,♀86-113克;体长♂237-274毫米,♀222-276毫米;嘴峰♂30-37毫米,♀30-37毫米;翅♂135-147毫米,♀156-150毫米;尾♂87-109毫米,♀95-116毫米;跗蹠♂23-28毫米,♀22-32毫米。(注:♂雄性;♀雌性) 啄木鸟每天敲击树木约为500-600次,啄木的速度极快,几乎是音速的两倍,这样它的头部则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非常剧烈的震动,但它既不会得脑震荡,也不会头痛。原来在啄木鸟的头上至少有三层防震装置,它的头骨结构疏松而充满空气,头骨的内部还有一层坚韧的外脑膜,在外脑膜和脑髓之间有一条狭窄的空隙,里面含有液体,减低了震波的流体传动,起到了消震的作用。由于突然旋转的运动比直线的水平运动更容易造成脑损伤,所以在它头的两侧都生有发达而强有力的肌肉,可以起到防震、消震的作用。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仅幼鸟离巢后的短期内才见有4-5只的家族群。常沿树干从下往上攀缘觅食,一旦发现腐朽木内的害虫就啄个不停,直到吃光才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飞行呈波浪式。有时也在地面的倒木,伐根或土堆上觅食蚂蚁和地面昆虫。冬季食物贫乏时活动范围较大,有时甚至进到居民点附近的丛林和栅栏与木材堆上觅食。叫声:轻声的gagai叫,似乌鸫的告警声。有力地錾木约1.7秒然后突然加速,结束时有所减低。 啄木鸟用嘴敲击树干,在寂静的林中发出“笃,笃……”的声音,如果发现树干的某处有虫,就紧紧地攀在树上,头和嘴与树干几乎垂直,先将树皮啄破,将害虫用舌头一一钩出来吃掉,将虫卵也用粘液粘出。当遇到虫子躲藏在树干深部的通道中时,它还会巧施“击鼓驱虫”的妙计,用嘴在通道处敲击,发出特异的、使害虫产生恐惧的击鼓声,使害虫在声波的刺激下,昏头转向,四处窜动,往往企图逃出洞口,而恰好被等在这里的啄木鸟擒而食之。它们一般要把整株树的小囊虫彻底消灭才转移到另一棵树上,碰到虫害严重的树,就会在这棵树上连续工作上几天,直到全部清除害虫为止。 主要以天牛成虫和幼虫、鞘翅目昆虫、叩头虫、蚂蚁、小蠹虫、吉丁虫、蚜虫、松毛虫和虫卵等各种昆虫为食。也吃蜘蛛、蠕虫等其它小形无脊椎动物。秋冬季也吃部分橡实、松子、稠李等植物果实和种子。
暂无